多个渠道信息显示,7月5日,全球制药巨头诺华制药在中国的重磅产品雷珠单抗(诺适得)医院终端价格已正式从9800元/支调低至7200元/支,每支降价2600元,降幅达26%。
记者了解到,受医保控费、外资原研药“专利悬崖”等影响,目前外资药企产品降价压力空前。5月20日,在卫计委牵头16部委进行国家医保谈判首批入围药企名单中,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和葛兰素史克的韦瑞德便分别降价55%和67%。
诺适得并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为一款自费药,且距离专利到期尚有10年时间,此次主动降价也令市场有些意外。分析人士认为,诺适得在中国市场的直接竞争对手国产创新一类新药朗沐(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对其市场份额形成了一定冲击,此次主动降价是为了提高其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国家在政策上对创新药日益倾斜,国内药企在新药研发上投入也有所加强。据同花顺数据,2014年、2015年国内上市药企的研发总投入同比增长率均在10%以上,这也进一步加速了跨国药企“躺着挣钱”的时代远去。
外资药企频频降价
近日,有药品批发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7月5日全球制药巨头诺华对在中国市场的一款药品诺适得进行了主动降价,其医院终端价格由此前的9800元/支降至7200元/支,降幅高达26%。
据了解,诺适得适用于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在中国获批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于2012年进入中国市场,2015年在全球的销售规模达20.6亿美元,排名第二。
“这款药降价了,就这两天的事情,降了2000多元,以前打一针要9800元,现在降到了7200元,降幅还是比较大。”爱尔眼科重庆江北分院药房医师表示,7月初就接到了调价通知,但并不清楚降价原因。
这并非外资药企首次主动降低在中国终端市场的价格。今年1月,治疗罕见病的肺动脉高压进口靶向药物“全可利”便降价80%,从19980元/盒降至3996元/盒;5月20日,阿斯利康的靶向抗癌药物吉非替尼月均药品费用从15000元降至7000元,葛兰素史克的慢性乙肝治疗用药韦瑞德均药品费用从1500元降至490元,分别降价53%和67%。
“跨国药企降价的目的之一是争取进医保,进入医保就意味着更多的销量。”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表示,近年来跨国药企业绩增速放缓,在中国的日子普遍不如以前,同时面临中国产品的竞争,压力很大。
多名分析人士亦向记者表示,以前由于政策倾斜、产品优势、资本推动等因素,不少外资药企都获得了“黄金十年”的增长红利,但近年来正逐渐将外资药企挤到墙角。
国产创新药话语权有所提高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3年诺适得进入国内16个重点城市样本医院统计系统,同年销售额达9075万元,在眼科专用药物市场名列前茅。
“我认为诺华选择对这款药品(诺适得)降价,原因不简单。”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诺适得自2012年在中国上市以来,市场反响不错,为一款自费药,且距离专利到期还有10年时间,此次降价可能和自身产品的竞争格局有关。
诺适得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为康弘药业生产的创新一类新药朗沐,该药品于2014年上市。康弘药业发布的财报显示,2015年该药品销售额为2.67亿元。
光大证券医药分析师张明芳此前发布的研报认为,朗沐医院终端售价为每支6800元,每个疗程约只需使用6支,诺适得医院终端售价为每支9800元,单个疗程约需使用12支。相比之下,朗沐的疗程费用大约是诺适得的1/3,由于都属自费药,朗沐比诺适得更具性价比优势。
不过,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说明诺适得此次降价与上述数据有无关系。多名受访人士均认为,朗沐的存在,确实对诺适得的产品优势形成了冲击。记者就该药品降价一事向诺华制药媒体公关部发去邮件,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近年来,国产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确实有所提高。比如,今年4月药明康德研发生产的创新肿瘤免疫候选药物IMP321被正式用于比利时IIb期临床试验,成为首个在欧盟地区获批临床试验的创新药;去年10月,绿叶制药研发的利培酮微球注射剂也被FDA获批提交新药申请。
时代方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增长较快,天士力、恒瑞医药等研发投入增速超过20%。“近年来,药企在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恒瑞医药、海正医药的研发投入比已接近10%,相信未来国产创新药的话语权还会进步增强。”史立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