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浙江集中采购乃安徽模式发酵 如何应变?

发布日期:2015-05-21  |  浏览次数:71564

2015年够难的,医药行业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特别是居间商业这块,传统的临床如何操作、传统招商怎么继续?我们需要思考!

安徽模式发酵全国 2015年初,国家确定四省医改试点先行。

5月初,忽如一夜春风来,各省政策全部变脸,安徽省推崇的一系列“小政策”:限目录、控药占比、区域“带量采购”、医保基准价等,野火燎原,烧向全国,辽宁、江苏、浙江……

政府三记重拳:

-取消政府最高零售价格定价,药品价格放开“市场化”。

-国家制定出台国家层面药品医保支付基准。

-国务院关于城市公立医院出台相关改革办法。

药商需迈三道坎:

-临床路径管理。

-医保支付价及支付标准。

-医疗机构药占比。

近20年,多方力量竭力维护的市场游戏规则即将彻底打破。同时,医药互联网片刻也未停歇地布局也将推动变局。2015年,再不改变就再见!

2015市场变局

利润之殇以安徽市场为例,2010年、2012年、2014年三次招标,政府系统推动“零差率”、药品中标价格的“三级跳”,且多数主流药物的出厂价格没有增加。

伴随着医改深入,各方博弈加剧。医疗机构配送环节更加复杂,比较明显的就是回款周期延长、配送点位增加。

“过票”环节风险愈加明显,陕西、河南、山东等多地税务稽查趋紧,商业公司税务成本增加、风险加剧。

上述主要因素几增几减后,行业中间利润大大减少。利润减少,恰如冰河期植物灭绝那样,导致其他食草、食肉物种大灭绝。

政策趋紧首先,招投标游戏规则变化。2010~2014年,安徽三轮招标趋势:厂家是招标主体、双信封、客观技术指标不受人物因素影响、全国中标历史记录无法更改。

其次,医保支付“控费”。2010~2015年,安徽医保控费手段、力度年年加强,医保因素超越中标因素成为制约业务拓展的第一因素。

药物价值缺失目前,医疗机构常规用药目录数量趋于统一,基本稳定在800~1500个品规,核心药物基本囊括在内,非常规用药难以挤进此目录。在临床路径管理趋紧的背景下,药物核心使用价值能否满足临床需求?毕竟市场认为的“好产品”并非临床需要的“好产品”。

厂家渠道必须控盘企业要加强自营意识,主推“符合临床路径+规模企业+相对垄断”的产品;区域性“医联体”议价采购蔓延趋势下,厂家不得不提防区域代理商恶意“以价换市场”;拥有核心竞争力产品的企业有谈判话语权,控制终端渠道相对容易。

哪些方面必须改 利润压缩,导致环节压缩。多余环节,必须砍掉。

符合临床路径的药物其“核心价值”决定产品临床价值,此类药物必出现在常规临床药物目录。非常规用药市场更加狭窄,临床市场操作必须调整产品结构。

药占比及医保控费的顶层设计将影响传统代理商销售总量,维持庞大的招商或配套销售人员无疑增加费用比,因此提高业务员工作效率、缩减人员编制势在必行。

无论是互联网拥抱医药,还是医药拥抱互联网,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互联网可以压缩环节支出,迅速完成布局、缩减业务员队伍、厂商一体化(终端商业)的目标更容易达成!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握跨时代的“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