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200上市公司2家停牌 2015年仍是药企并购大年

发布日期:2015-01-28  |  浏览次数:91989

昨日,誉衡药业公告继收购广州新花城生物科技后,再收购普德药业85.01%股权。去年有90家医药上市公司曾有过并购动作,2013年这一数据为20家,上海莱士更是依靠收购同路生物等市值一度在医药股中排名第二。

截至昨日,总数200家左右的医药上市公司中,有24家处于停牌中。从多方面因素来看,今年仍是医药上市公司并购大年。

三大因素推动并购

医药行业是未来数年增长最确定的行业,但受医保控费等因素的影响,年均增长率逐年下降。据国内数据研究专业机构中康CMH预测,今年医药市场整体增幅在13.1%,增幅较去年下降1.6%,而过去5年的平均增幅为19.2%。在增幅下降中,一些产品线没有优势的药企将承受较大的冲击,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下滑,在退市制度日趋严格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医药上市公司只有寻求外生性的发展。

其次,据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医药企业接近5000家,同业竞争激烈。这些年,国家药监局为推动行业整合和提高药品质量,采取的一个举措是通过实施新版GMP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今年是新版GMP的大限之年,截至去年底,只有1200多家药企获得了新版GMP证书。业内认为,今年将有上千家药企因不能取得新版GMP而不得不关闭,将有2000多家企业被整合。在这个整合潮中,上市公司是最理想的“新郎”。

此外,这两年全球医药业并购潮动。1月12日,强生宣布与瑞士药企AC immune达成最高5亿美金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对抗阿尔兹海默的免疫疫苗;与此同时,强生CEO Alex Gorsky称,“如果一个产品没有在特定领域中成为第一名或者第二名,或者我们看不到路径领导其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这项业务或者更适合放在别人手中。”1月15日,德国制药商勃林格殷格翰宣布,该公司正考虑将其美国的仿制药单元RoxaneLabs进行出售,以便更加专注于新药业务的开发与销售。国外医药巨头的瘦身强体带来的是竞争力的提高,国内药企只有适应这个潮流才能在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

成功率并不高

国内上市药企外延式并购发展中的一个做法是设立并购基金,这样既解决了收购资金问题,也将收购标的先在并购基金手里养段时间再注入上市公司,从而降低并购的风险。

去年以来,爱尔眼科、中源协和、迪安诊断、乐普医疗、北大医药、昆药集团、莱美药业、香雪制药、健民集团、中恒集团、天士力、片仔癀、京新药业等近20家上市药企设立了并购基金,但爱尔眼科等公司还未有正式的并购行动,莱美药业等曾经的并购行为以失败告终。总体来看,除了尚在停牌的10多公司以外,去年90起医药上市公司并购中的近20起终止并购,成功率并不是很高。

其中,并购标的要价过高是关键因素,而一些医药上市公司开价过低也导致并购失败。同时,受去年IPO放行和注册制即将开闸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本来出让股权的医药企业重新计划上市。由于市场预计注册制将带来市盈率降低,预计今年并购标的开价将有所下降,但好的标的也将越来越少,一些有并购规划但未展开行动的医药上市公司还是要赶早。

海外并购越来越多

单抗曾被视为治疗肿瘤的一个好手段,因此这两年国内药企兴起了一股单抗潮。目前,在实施单抗项目的企业有100多家,就像当年一股风的上抗菌素一样。一些医药上市公司清醒地认识到了国内的“一股风”将带来的低端竞争和研究能力的薄弱,眼睛转向外面。同时,国外药企因看好中国市场,也愿意与中国药企展开合作,所以最近3年来,中国药企对外投资、收购时有发生。

例如前年5月,复星医药联手复星-保德信中国机会基金以2.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以色列知名医疗美容器械制造商Alma Lasers。同一年,千山药机、海南海药等上市药企也相继并购美国Complete Genomics公司、德国R+E公司等。

目前,中国药企对外的合作有这样的特点:中方直接向外方购买相应的创新产品和技术,由此涉足新药早期投资与合作开发;合作的领域以肿瘤为主,并多是国外大公司的非核心资产;合作模式多半是中国地区的独家转让,全球范围的转让比较少。就像“伟哥”本是心血管药一样,药品研发具有较高的偶然性,从辉瑞、罗氏等国际医药巨头的发展路径来看,投资或收购早期项目是很好的发展路径,预计未来越来越多中国药企会走上国际投资和并购的路。

不过,从前期的合作来看,中国药企对外投资、并购中,合作的模式需要探讨,有些直接收购的项目打了水漂,较为稳妥的模式是跟随国际性的医药并购基金参股,从而力求风险小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