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药品成本价格调查”不能止于药企

发布日期:2014-12-01  |  浏览次数:80267

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为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价格及有关情况,及时制定调整药品价格,将对33家国产药企业和27家进口药品代理企业开展成本价格调查。

药企是药品定价的源头,出厂价高零售价就高。但事实并非是如此,在商品普遍上涨的现今,药品价格却频繁下降,近些年来,国家发改委先后进行过30次之多的降价,几乎都有的药品都轮了个遍,但药品贵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此次对药企进行价格调查效果能有多大?

以往的价格是由药企自报,报多报少凭自愿,很难反映出真实成本,而此次一改常规,药品主管部门直接深入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将企业成本家底项项过滤,可以断定成本核算将八九不离十,水分将减少,但是,即使是能够准确的核算出真实的成本,也并非这一成本就能体现真实。

药品生产成本只是整个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还得经过流通环节和销售环节。药产品能否实现商品的转换,主动权掌握在医院手中。从目前的状况看“以药养医”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改变,按照规矩,允许医院在“销售药品时,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5%”,由此医院为了利润就会选高不先低,如:同是治胃痛的药,有的是6元一瓶,有的是60元一瓶,且药味和数量都差不多。选6元的药,按照“加价15%”医院提成只有0、9元,而选60元的却有9元,提成相差如此之大,自然低的价就难进医院的门槛。再则,药品流通环节的部门特别多,同样也要按比例收费,价格高的药品优先通过,而价格低药品却将拒之门外。

作为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销售很重要,而低的药品销不出去,高的药品反而有销路,就会“弃低而谋高”,从“药”上做文章,从以往看,为了应付药品降价,有的在外冠上改头换面,药是原来的药,外表进行精美的包装,改个看不懂的洋名,价格就猛升;有的更为简单化,包装品名不变,采取减少颗粒、药剂,进行偷工减料变相涨;面对于一些本来利润就小或者没有利润的药,干脆来个了断,让其消失;药品多次降价,公众普遍没感觉,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此。

进行药品实地调查,至多只能了解出生产药品的成本真实,并非能解决流通和销售环节费用的虚高,生产成本即使是核得准,价格也由此而降,而下游不买帐,治标不治本,药企始终还是会动摇,还将选择性生产,不然,产品向何处销,企业又怎能去维持。

要解决药品贵的问题,不单是对药企成品进行调查核定,关键问题是解决“以药养医”的机制,实行医药分离,同时要尽量压缩流通环节,减少费用,只有下游不对上游起牵制作用,药企的成本核算才能反映出真实不走样。(罗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