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张敏州:重症救治无关中西

发布日期:2014-06-04  |  浏览次数:76337

“我是一名西医,在中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有16年。”张敏州的自我介绍,简单直白。

不步别人后尘,走一条全新道路的想法,多年来一直支撑着张敏州不懈探索。1976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的他,留校在中山医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心内科工作,1990~1992年间被公派至日本留学,获介入性心脏病学证书。

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张敏州接触到中医院:时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内科副主任的他,到广东省中医院进行会诊。“那是一名40多岁心跳缓慢的患者。”张敏州至今依然记得很清楚,当时就在广东省中医医院为该患者做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随后,张敏州收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邀请,隐隐预感到重症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在中西医结合诊治具发展前景的他,谨慎思考后决定接受这份挑战。

张敏州调入广东省中医院后不久,就牵头在全国中医系统内率先开展心脏病介入治疗。

“作为一家医院,就必须给患者提供诊疗救治。倘若因缺乏相应的技术,而不得不转院的话,患者则须支付更多的时间成本。而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谈起1998年在广东省中医院开始的心脏介入手术,张敏州回忆起当年医院领导层下决定的缘由,理由无他,“急性心肌梗死的就地抢救非常有必要!”

当时社会乃至业界都在讨论,中医院是否需要开展基于现代医学的心血管疾病抢救治疗技术的环境;而今,中医、危重症救治这两个一度被民众误解为不相干的概念,近些年随着业界的共同努力已逐渐步入发展期。

2005年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又牵头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2010年担任大会主席成功举办首届全国中医院冠心病介入论坛;2011年担任大会执行主席成功举办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2012年牵头制订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4年作为牵头人之一制定《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一路的学术轨迹,印证了张敏州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决心。

“让中西医有效结合,优势互补,正是我将继续为之努力的研究方向。”被问及未来的规划蓝图,张敏州如是回答。

对话>>>

中西医结合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制定《共识》接轨中西医

医药经济报:您作为牵头人之一,制定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请问制定这份共识的初衷是什么?

张敏州:心肌梗死在全世界,包括中国是重要的疾病。冠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第一号杀手。目前该病在西医治疗方面有很多优势,在改善病人预后和死亡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相应的指南,在行业方面作用巨大。但我们也发现,在中医中药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们一直在做心肌梗死方面的临床工作,如果能中西医结合起来,在改善愈后方面将有很好的效果。为此,我们联合国内专家共同编著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医药经济报:中医与西医具有不同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尤其是西医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在诊断疾病方面的作用不可缺少,在中医方面,您是如何看待制定严密的规范化中医诊断理论这个问题?

张敏州:一直以来,传统中医药被视为“慢郎中”,在治疗急性疾病方面经验不足,导致患者需要转诊到西医院救治。国内大部分中医院在治疗心肌梗死方面还未有达到西医院的程度。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第一家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中医院,也是向媒体承诺开展快速抢救的绿色通道的中医院。

依据西医的指南标准诊断冠心病,对研究中医中药是很有说服力的。中医中药要走向国际化,必须跟现代医学接轨。用西医诊断标准来诊断,一方面是为患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为中医临床发展打下基础。这种发展模式,或者刚开始时会受到社会的质疑,但慢慢也会获得公众的接受,也有愈来愈多的中医院增加介入、搭桥手术的开展。

医药经济报:中医诊断的规范化与客观化是学科成熟的标志。研究并制定规范化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发展的关键。您认为,在冠心病的诊疗中,如何才能使中西医很好地结合?

张敏州:西医所讲的冠心病,已经有很多客观的条件来判断;而中医所说的“症”,讲的是辩证施治,若不辩证,不讲究阴阳平衡,就很难发挥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因此,第一我们要治疗病,然后要进行症候研究,根据不同症候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医中药的治疗。比如中医所说的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症型,可以采用益气活血的药“有的放矢”地治疗。当然,这种选择需要很多方面的研究,如症候调研、流行病学证据、基础的临床研究等,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选用的是中成药。一方面是因为中成药服用方便,另一方面这部分中成药也是经过循证医学验证,进行过多中心研究,发表了SIC文章等。

目前许多西医生在西药治疗不理想的情况下,也会考虑采用中成药。以心血管病为例,丹参制剂就经常被使用,包括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丹参是目前公认的活血化瘀的中药,中西医均有对其进行研究,目前研究结果显示,丹参制剂对冠心病治疗、抗血栓等有一定作用。这是一种观念的改变,是基于中医药的发展和循证证据。不过目前能提供循证证据证明自己有效的中成药比例仍不高,我们很希望有更多的产品能开展研究,提供证据。

中西联合研究渐完善

医药经济报:据您所知,目前国内开展中西药联合研究的例子多不多?

张敏州:现在许多中医药的临床试验都会与现代医学做对比,尤其是在现代医学治疗指南原则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做研究对比——观察单纯用指南推荐的西药和加用了中药治疗的病例,看是否能提高疗效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中医中药的研究也应当走这条道路。目前制定的诊疗指南中要求使用的药物是全世界推荐使用的,并不担心违背医学伦理,我们只是想通过上述研究,希望逐步证明中西药联用可提高疗效或更安全。这是个趋势,是研究的方向。

医药经济报:您认为中医治疗重症的突破口在哪里?

张敏州:我一直是搞心脏病研究的。从心脏的角度讲,中医理论讲究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平衡。是标本兼治的问题。如冠心病、心肌梗死,是本虚标实的疾病,需要改善患者体质。使用益气的中药,可起到气通血通的作用,闭塞的血管得到改善。心肌梗死的病人通过如球囊扩张术等物理的方法进行血管扩张后,可通过中医中药,增加益气活血化淤中药的使用,可有效改善症状。

我曾经接收过一个104岁的心肌梗死病人,如果通过手术风险是很高的,但如果不救治死亡的几率就更高。经研究我们给她放入了支架,同时按常规给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但后来发现用药后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如果停药将很容易出现血管再次闭塞。在两难的情况下,我们研究后决定采用中药替代抗血小板药物,最后成功了。现在患者已经110岁高龄,随访时包括心脏传声和心电图数据显示,其健康情况良好。尽管这是个孤案,但还是证明了针对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确实可以通过使用中药的办法解决。

由此可见,探索中医中药对出血病人的治疗,必须是在深刻认识指南的情况下,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用中药进行辩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