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了不起的文化古国和大国,应该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这个问题上占据国际的前沿,改革必须促进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如果我们建立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的长效机制,这个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善事。”
5月5日,北京市发改委委员、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做客人民网中国发言人网“对话新闻发言人”访谈。访谈围绕北京医改取得的阶段性成绩、整体规划及问题等展开,韩晓芳表示,人民群众得实惠一定是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必须促进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要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几百亿财政投入,取得七大进展”
韩晓芳表示,政府在重大决策、财政投入、舆论宣传等方面对北京市医改给予高度的关注、理解和支持。“政府花了几百亿的财政投入,相当于花钱来建立新的体制,努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09年北京深化医改以来共取得了七方面的进展:
首先,建立了一个人群全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基本医保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北京的基本医保水平在全国,无论是报销的范围还是报销的比例来讲都是比较高的。所有的人,包括老人、孩子、残疾人、无业人员、农民工等等这些困难人群,都纳入了基本医保体系。
第二,建立了一个整体上各个地区全覆盖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几千多家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四个一批的人才工程,还有医保的政策、财政政策等等,都向基层倾斜。另外基层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药品基本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来补,这样一种机制使基层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老百姓信任度正在快速的提升。
第三,在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资源配置方面,做了较大调整。原来的大医院、好医院都过度集中在核心区,为此医改当中提出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资源薄弱地区转移,环五环这一圈,基本有了一个优质医疗资源的圈,有的在建设有的已经建成。
第四,建立基层药物制度,基层药物实现全部是零差率销售。通过用药制度的改革,让基层配备上更多适宜好用的药;另外药品的安全性、优质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实现基本药物药品监督部门对药品使用100%的全过程跟踪。
第五,社会办医取得积极进展,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实现。北京社会办医的机构数大概占一半以上,床位数、门诊量等占百分之十几。可以看出,一方面,社会办医得到常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办医总体上还比较弱,社会办医机构良莠不齐。同时一些好的民营机构涌现,实现了病人量的分流,满足了一些高端医疗的需求。
第六,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革思路渐趋明显。
第七, 公共卫生健康促进体系在不断完善,这也是医改当中北京提出了医改的明确的十六字目标:推进发展、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促进健康,也就是医改的终极目标是要促进全体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支持社会办医 构建多元办医格局
韩晓芳指出,社会办医一直是医改当中重要的任务,北京市按照中央的要求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比如京18条,就是一个专门支持、促进社会办医政策,针对民营医疗机构面临的一些难点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具体来看,政府应该为社会办医提供三方面的支持。
首先,政府为社会办医提供良好的环境。一个就是准入,既要放开准入让社会资本能进得来,又要规范准入,要让一些规范的、有实力的,特别是有些医疗技术服务和管理背景的这样一些民营资本和民营机构团体能够进入这个领域办医,给老百姓提供放心的服务,所以准入是两方面的,一个是放宽一个是规范。
第二,政府为社会办医提供良好的宽松的政策。政策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于一视同仁,民营医疗基本首先是一个概念就是政府要保基本,然后高端的特需的应该让渡给市场,让民营的去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向民营医疗机构购买这种基本医疗服务提供给老百姓,替老百姓购买更满意、更优质、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服务。
第三,政府对加强对社会办医的监管。不仅仅是对于民营医疗机构,对于公立医疗机构也是要监管。因为医疗是人命关天的事儿,在这方面的监管任务更重一些,所以政府要替老百姓把好关。不规范的民营医疗机构毁坏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名声和信誉度,实际上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监管和打击,也是对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促进和保护。
“医医不舍”为百姓服务
韩晓芳还分享了自己与医改结缘的经历,用“医医不舍”四个字来概括自己对医改事业付出的努力,“愿意为百姓代言”。
韩晓芳曾经下过乡,在农村因为事故踝骨断了,但是农村缺医少药,那一晚上没有任何医生给救治,一晚上浑身疼的在抖,一点都睡不了。第二天她被送到了30里外的医院,到那以后因为那边的医疗水平很差,也没有看出骨折,就用点最土的办法,红花什么的包上,糊上中药就回来了。但是后来过了很长时间都不好,到后来她印象很深受伤17天以后回到北京,当时的腿和脚全肿着,借了一双很大的鞋穿着自己坐火车回了北京,到北京第一件事进了医院去看,医生看了这个片子以后,看了我1分钟没说话,因为当时我很瘦弱,我只有16岁,他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小姑娘,骨折折了两块,居然自己穿着鞋走回来了。 韩晓芳分享了自己故事,指出当时农村的现状就是缺医少药,所以自己从事医改以后,第一件事儿就是能为老百姓做点善事做点好事儿,尽心竭力的去做。
如今,韩晓芳用“医医不舍”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医改情缘,前两个“医”是医疗的“医”,“医医不舍”就是为了医改,为了解决医改当中或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弃而不舍地做尽量的多做一点好事儿,第二个依依不舍是依恋的依,就是很热爱这个事业,“这个事业做了很有难度很有挑战但是确实很欣慰”,“希望把医改这个善事尽量做好。”
最后,韩晓芳总结北京市医改的整体规划,指出医改最主要的还是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人民群众得实惠一定是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病有所医、病有良医,在基本保障的前提下满足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解决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基本与非基本的关系。同时发挥医务人员在改革当中的积极性,给老百姓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好的服务。通过医改为医疗卫生事业添活力,最终建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的长效机制,造福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