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2013药品招标大年落空 基药增补明争暗斗缓慢先行

发布日期:2014-01-02  |  浏览次数:91575

 

1月2日,已经逝去的2013年是被雾霾重重笼罩的一年,原本预期的药品招标大年,却不得不以“龟速”缓慢挪至下一年。纵览全国招标动态,目前,只有广东、上海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省份在推动基药招标的进程,而对于多年未动的非基药招标来说,更只有寥寥无几的省份推动。

其实,从年头到年末,整个药品招标都陷入一种“群龙无首”、“部委博弈”的僵局:卫计委欲将基药招标模式延至非基药中、发改委拟设立基准价架空招标、人保部未对基药报销推动.....

在中央政策缺位的情况下,大多省份选择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地方增补明争暗斗、招标规则或明或暗,似乎要重塑药品市场格局。

说好的药品招标大年呢?

在业内人士看来,2013年是药品招标大年:一方面,新版基药兑现承诺与世人见面,新一轮的基药招标蓄势待发;另一方面,“冷落”多年的非基药招标再度提上日程。业界翘首企盼着招标大年的来临。

然而,进度却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自3月份公布新版基药至今,全国仅有吉林、青海、广东、山东、上海等省份陆续开展基药招标工作,与此同时,非基药招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只有上海、吉林等省明确进行。

那么,说好的药品招标大年呢?毋庸赘言,中央缺位的顶层设计成为招标大年落空的根源所在。吵嚷了一年的二三级医院基药配比细则难产至今、酝酿多时的中成药调价迟迟未出、闹得沸沸扬扬的低价药品目录又再度食言......这也导致地方“观望”态度,启动招标的地方也在观望中谨慎前行。

同时,非基药招标思路也似乎面临更大的一场变革。今年10月底的全国招标座谈会上传出,全国药品招标工作将直接由卫计委副主任孙志刚负责,再加上香港模式“带量采购”经验的分享,这业界不得不联想到,孙过去在基药招标中推行的“双信封”招标、量价挂钩、“唯低价”安徽模式可能扩展至非基药招标。

踏入2014年,山西、浙江、黑龙江等省份基药招标跃跃欲试,招标政策将进入井喷期,对此,一位卫计委政策研究专家对大智慧通讯社坦言,明年仍然是基药招标为主,非基药招标的可能性不大,“各省忙不过来”。

各地暗中增补忙不停

从年末开始,各地基药工作进入政策密集期。而此工作的前期准备--基药增补也进入活跃期。毋庸置疑,由于涉及地方财政、部门及地方企业利益,“200种以上”、“中药独家”、“本土企业”已经成为地方增补关键词。

尽管中央一直三令五申“从严增补”,然而,各地增补冲动未减反增。今年7月,广东作为用药大省,“大跃进”式的扩容似乎视新版基药若无物,有“架空”之嫌。广东胜卫生厅药政处人士解释称,是由于南北方气候、疾病谱、用药习惯的差异。而这成为地方增补的“最佳理由”。浙江省卫生厅人士也曾表示,新版基药520个品种对于类似的用药大省来说还是不够用。

有广东这样的急先锋,其他省份的地方增补也开始暗潮涌动。山西、重庆、江西、甘肃等多地基药增补200个以上,扩容数量不容小觑。重庆卫生局一负责人承认,尽管国家多次强调严格增补,但是也没有明确限制增补的数量,各地都在增补,国家也是允许的。

正如一药企政府事务部人士所称,“县官不如现管”。事实如此,在上层频繁强调“严格增补”、却没有评估增补的顶层设计下,地方利益成为各省增补的驱动力。江西、重庆、浙江等省也不敢“大肆喧哗”,只将增补通知“低调”下发至本地企业。从各地增补结果来看,本地企业尤其是中药企业成为当地增补的最大赢家。

其实,增补时的地方保护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企业人士表示,各地增补肯定都会倾向于本地企业,“因为名额确实有限”。而前述重庆卫生局负责人并没有否认这一事实,评审专家对本地企业生产的药品较为熟悉,投票的意愿较高,所以本地企业品种多也属正常”。

面对如此猖獗的地方保护,中央又再度“失语”。前述卫计委政策研究专家在接受大智慧通讯社采访时,一再强调“国家绝对不允许大范围的地方保护”,然而,究竟如何限制、如何杜绝,该人士却未能给予答案。

药品格局恐重塑

在新一轮的招标中,正式发布基药招标文件的省份各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制定了不同的“游戏规则”。然而,却在不同处发现了共通处,即将质量分层糅合进“双信封”评标中,将指标量化,打破了原先外资原研与国内仿制药之间的鸿沟,药品格局在发生着改变。

在过去,外资原研享受着单独定价的话语权,在质量类型上有较高的层级,避免了与国内仿制药企业价格竞争,以良好的价格进入市场。事实上,外资原研的超国民待遇却一直饱含争议,多位仿制药企业人士都不约而同道,原研药不是真正的层次,只是对外企的一个优惠政策。

鉴于此,“扶低抑高”的招标思路自上而下得以体现。从卫计委态度强硬降低原研药“超国民待遇”、到发改委推“基准价”逼原研药降价的同时拟定低价药品目录,从山东基药招标中原研企业全面溃败,到赶在新年前夜公布的湖南招标中原研药的降级处理,这一切都体现着原研药不可避免地将与仿制药同台竞争,比拼价格。

在山东的最终中标结果中,也不难发现,仿制药企业已经全面突围,一外资企业政府事务部人士坦言,由于限价较低的原因,许多外企都放弃投基药标。

随着2014年到来,药品也进入了真正的招标大年,原研药的落寞、国内仿制药企业的“逆袭”已成定局,在进口替代加速的时代,优秀的国内仿制药企业如何避免价格厮杀,在重点省份取得突围,如何平衡好质量与价格的关系,这也许是2014年,中央、地方、企业多方考量的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