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中成药在海外再次遭到冷遇。据报道,英国药物管理局宣布从明年4月30日起严禁未经许可的中草药成品在英国诊所和市场销售,而至今没有一种中草药制品获英国官方许可。这对于中药的海外推广和国际化无疑是个新的打击。
国际化曾被视为中药产业脱困突围的一条路径。传统中药有采用自然药物、更强调保健预防等特点,符合国际上新兴的消费习惯,因而曾被寄予厚望。然而中药国际化的效果并不佳,占据国际市场的份额很低。当然其中有纯粹外国的因素,如欧盟各国对待草药看法的分歧影响其形成统一政策,因而对中成药采取更谨慎态度,而东亚市场的潜力就更大。而且中药要融入西方的医药体系,尤其要适应其在从实验论证到具体应用都充满量化、具体化标准的习惯时,会遭遇文化差异。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思维差异并不是中药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因为近年西方对于植物类药品的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其使用量呈上升势头,而国产中药并未搭上这列快车。
现在中药遇到的最大障碍还是安全性方面的顾虑,如中药的汞超标等问题已在国外引起警惕。所以中药国际化不能操之过急,首先是需要在国内制定和严格执行统一的行业与安全生产标准,确保安全后才能抓住国际机会,而藉此也有利于保护作为最大消费群体的国内患者的权益。国内中药企业普遍不发达,生产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有害物质、违禁成分等问题严重,质量与稳定性无法保障,而药品安全问题与粗放式的生产互为表里。而政府又未制订和执行严格的质量标准,药材的炮制和提取工艺没有统一规范,大量来自小作坊的药材成为问题之源。
在此事上“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也适用。中成药在国际上遭到的冷遇绝非所谓西方的偏见或歧视可以概括,中药企业更不可能因这样的理由而无视自身的缺点。相比而言日本的“汉方药”和韩国的“韩药”在世界上就享有更高地位,尤其是前者占国际市场80%的份额,其原因就是它很好地结合了国际规则与传统中药理论,这值得中药药企深思和学习。目前国内企业更多只是出口中药材而不能提供符合国际消费者标准的药品,反而是国外生产的大量“洋中药”凭借质量和疗效方面的优势而大举占据中国市场,而更是令人反思。总之,所谓的思维或文化差异再也不能成为国内企业固步自封的理由了。
近年来已发生多起中药注射剂导致死亡和不良反应事件,中药安全问题已不止关系其国际化,而是与基本民生息息相关。有时国际上的压力会成为倒逼国内变革的动力,如三聚氰胺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新西兰方面的发难,这样的“曲线救国”有其价值。一些专家愤愤然地说中药标准不能让别人定,但自己定首先需要有实力,而这实力就来自患者的信任。市场竞争不会对任何所谓的“国粹”手下留情。中药企业不能以“传统文化”为名来要求消费者的忠诚,而是要以尊重消费者安全顾虑、满足消费者医疗需求来发扬出传统的魅力。(编辑 张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