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27日晚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突遭调查到7月1日,已有5天,各方均未透露出更多信息。
7月1日,GSK(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关部方芳向记者确认:“公司目前在正常工作,但对于财务部门的工作状态则不予置评。”此前有消息称,6月27日起,GSK上海和北京财务部门人员均被告知放假在家,等候通知。
唯一确证的消息是6月28日长沙警方发布的信息: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有关高管人员涉嫌经济犯罪,正在接受长沙市公安机关调查。消息并未指出“经济犯罪”的确切指向,因而引发诸多猜测。
更有消息称,6月27日遭遇检查的不止GSK一家企业,柯惠医疗和另一家知名外资药企也在同日接受了调查,所涉问题不详。但在7月1日,国家药监总局新闻处王良兰向记者表示:“近期总局层面并未开展有关商业贿赂方面的检查工作。”
GSK的态度令此事波云诡谲,在遮遮掩掩和种种巧合之下,GSK在中国市场上的命运也变得玄妙起来。
谜团重重:三地联合调查
6月27日晚7点,GSK上海和北京办公室被警方调查的消息首先在网上流传开来。
尽管GSK在最近3个月内已经丑闻不断,但遭到直接调查还是引发了很大的关注。消息称,当晚十多个便衣闯入GSK上海公司,直奔财务总监办公室,当即查封了账本并带走了外籍财务管理人员。
《南华早报》翌日披露称,GSK上海办公室一名外籍高级财务经理被带走,北京办公室也有人被带走,GSK上海的工作人员被要求6月28日不用上班。
不过6月28日,记者就曾先后联系GSK上海和北京办公室,GSK人士表示正常工作并未受到影响,但拒绝透露两地财务部门的状况。方芳发邮件向记者证实:“6月27日有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到访了我公司的上海、北京办公室。目前,我们尚不清楚他们来访的目的。公司将会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
除此之外,GSK对外保持沉默状态,直到6月28日中午,长沙警方发布官方消息,才又将关注的目光引到长沙。
根据湖南当地媒体报道,GSK长沙办事处早就人去楼空,搬走已有数月。并没有更多的信息证实出现在上海和北京的是长沙警方,因此长沙方面正在调查的GSK高管,是否与上海北京两地被调查的财务人员有联系,尚不得而知。
三地联合调查GSK的原因也不甚明确。《南华早报》披露,GSK内部人士向警方举报了公司的商业贿赂行为。但也有说法是,此次调查和GSK财务造假、偷逃税款有关。亦有传言称,此次调查是中美警方联合调查GSK的一部分。
6月13日,《华尔街日报》报道,GSK内部员工向公司总部举报GSK中国区的商业贿赂和超适应症推广等行为,而且GSK当时已经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内部调查,并未发现在华业务有任何腐败和贿赂行为。
7月1日,国家药监总局王良兰表示:“国家药监总局并未对《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事有所表态,但如果事涉一些部门的内部工作,那就需要核实后才能回复。”至截稿时,记者并未获得来自国家药监总局的更多信息。
多事之秋:皆为内部爆料
举报、造假、离职,这三个关键词在过去的两个月一直困扰着GSK中国区。
先是在5月底,GSK中国区合规总监离职。合规部门一般负责审查企业行为,以免遭受法律制裁和监管处罚,导致财产和声誉造成损失。国内外资药企的合规部门近几年开始受到重视,主要工作之一是审查经营中的商业贿赂问题。
早在2006年,原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案曝光之后,38家当时在华的外资药企就联合发布过声明,共同抵制商业贿赂,禁止员工贿赂医生。但这一禁令并未彻底执行,上述GSK的内部举报就直指GSK中国区在2004年至2010年之间进行商业贿赂,包括向医生提供回扣、旅游等,以让医生多开出处方。
合规总监的离职让业界对GSK侧目,并自然而然地和《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联系起来。但方芳表示:“合规总监的离职完全是由于其个人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与这两天的事情毫无关系。因为提出辞呈到正式离职中间也有很长的过程。”
几乎同时发生的GSK中国区研发总裁臧敬五学术造假一事,令GSK雪上加霜。臧敬五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学术论文被人指出数据造假,事涉GSK中国区重点研发项目之一的白介素7。5月23日,GSK总部专门派员到上海,对涉事人员进行调查,并最终开除了臧敬五等人。
这三件事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背后却有着一个内在联系,即都源自内部人爆料。
GSK总部设在英国,是改革开放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药企之一,1987年就与天津中新药业合资,成立中美史克公司,其销售王牌康泰克至今仍是感冒药市场的第一大产品。但据内部人士称,GSK内部关系相当复杂,除了销售风格早就“本土化”之外,打小报告、内部举报等行为也屡见不鲜。
《南华早报》指出,此次GSK上海、北京两地被调查,也是由于内部举报,但所举报的内容至今还是个谜。而且有消息称,被带走的GSK一名高管已于6月30日被放回。
2011年至2012年,美国司法部处理了一批外资药企涉嫌违反《反海外贿赂法》(FCPA)的行为,包括辉瑞、礼来、强生等知名企业。FCPA的原则是只查行贿方,不查受贿方,因此尽管外资药企商业贿赂大多会涉及中国市场,但国内却鲜见跟进调查和处罚的案例。即便在国外明确了行贿对象之后,国内也一般会淡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