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小康养老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发布日期:2013-05-01  |  浏览次数:63584

一老一小,是每个家庭的牵绊与牵挂,也是家庭医疗开支的主要消耗者。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也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在我们为此骄傲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觉到各项资源人均后的稀薄与稀缺,包括教育资源,包括托养和医疗资源。

现实的无奈尴尬

在现代而繁华的首都,不仅仅是孩子入托、入学要排队抽签和拼爹运作,提前几年就要为孩子未来的学籍搬家、换房、买房、租房,托养老人同样消耗巨大资源和体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和所依,已经真真切切成为一线城市家庭的繁重负担和美好憧憬。城市空巢老人比例近50%,农村也已超过38%,百万以上为失独家庭,北京,上海均已步入老年社会。基础养老金财政补贴缺口已超过1万亿元,养老护理员缺口至少500万人,民政部门下一个五年规划也仅能达到千人老人拥有30张养老病床。

公立福利院资源稀缺,老人60岁之前不具备申请资格,60岁后排上五年、十年也不一定能等到一个幸运的机会,其概率甚至达到超乎想象的万分之一甚至十几万分之一,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比差额巨大。即使幸运落到头上,也会很快发现,养老院不似幼儿园备受重视,设施老化,医院医疗条件有限,真有个疑难杂症还要马不停蹄往外面最好的医疗单位送。老人娱乐和休闲活动有限,照顾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却忽略了老人的心理依赖和心理调养,忽略了老人的机能康复和身体运动,更多只能实现静态卧床养老。而民营或合资机构,或者不够规范和放心,或者价格过高,我们这样的所谓精英,赞助了父母就医托养之后,也会很快沦落为月光白领一族。

未来的方向思量

这其中既是商机无限,也是政策法规监管和专业化运作管理有待强化之处,更是未来资本投注的方向。这和我们的医疗改革一样,试点压缩药占比、提高诊疗费的医院药费明显降低,但检验费用噌噌地上升,全套生化检测做了这么多年,早已普及,收费依旧如N多年前引入初期一般高昂坚挺,比全国超期征收的高速费还令人惊讶,价格也足足相差一个量级。很多价格更昂贵的检测,号称全球领先,实际不敢猜想。政策制订的完善性、均衡性、严密性、可对接性以及民间资本的投入方向、民办医疗(包括第三方检测)的就医质量与规范收费和运营均需有效而缜密地思考。南方一些享有名望的华侨捐助的地方医院是质量与效益良性发展的示范,医疗事业人命关天,必须是质量和素质确保的放心工程,良心工程,才能保障我们的民生。

结合城市化的需求与困惑,未来民办医疗机构的建议方向并不一定是技术壁垒森严的大医院,从人员素质和投入上来看不一定能够确保和具备竞争力,而是对医疗水平要求相对略为降低,而服务上乘的护理机构,但也需纳入区域医疗联盟建设,必须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就医质量和功能质量。养护一体、价格平实的现代连锁养老机构将成为丝毫不亚于当年如家快捷酒店打造的投资方向,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力度。

早在多年前《赢在中国》播放时社会养老问题开始引起我们的关注,多年过后中国式养老问题的解决仍在路上,并不能消除后顾无忧。60后、70后们尚有兄弟姐妹可分担,普遍为独生子女的80后、90后们面对一拖二、二拖四甚至二拖八的现实家庭结构又如何轻松愉悦?

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和父母一样步入老龄,未来一二十年,关乎民生的养老就医建设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与付诸实施。安养一个老人,解放一个家庭,内中商机无限,完全可以整合投资业、房地产业、酒店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医疗养老行业,靠规范经营运作成为每个家庭最终的幸福归宿和放心依托。

安乐小康能否实现

在CPI飞涨和便捷化需求越发强烈的今天,电商的迅猛发展让所有人感到吃惊和羡慕, 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庞大的网购需求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资金实力雄厚的60后,70后,不是务实的夹心饼干80后,不是以方便代替价格选择的90后,而是他们的老爸老妈。很多银发族仍在承担家庭琐碎而忙碌的采购和劳作重任,也有的仅仅是因为需要有事可做和有所寄托。电商发展已被一些行业巨头呼吁列为国策,而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打造九十年代就已成为其他国家的国策。医疗养老事业只有真正列入国家发展纲要,举国关注,举国重视,更加专业化和高质量的健康养老,乐享养老,小康养老取代我们过去几十年奉行的简单的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民生的保障与生活质量的保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国式储蓄(国人明知利率严重倒挂仍执迷不悟地奉献存储,存储率高居全球第一位)和中国式消费观念(人生三大消费投入:房子,孩子和养老)才可能彻底改变。

我们的生活质量标准已经行驶进二十一世纪,而我们的养老水平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针对家庭的养老培训几近为零。怎能不堪忧?当我们为了父母动用所有的资源,不止跑遍京城,还要丈量考察各种可能的其他城市,费用没少花,却始终放心不下,留与送都成了难题和割舍。其实不是我们挑剔,而是现实的选择太骨感。有时看着养老院里周遭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们没有胆量想象自己的晚年,假如我们习惯了新时代的生活,猛然被时间和现实的潮水推进回几十年前,我们能否习惯适应,能否有一个安享而不拖累儿女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