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感染性腹泻是指除霍乱、痢疾以外的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腹泻。腹泻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专家提醒孕妇及小儿腹泻选药须谨慎,最好咨询医师。
感染性腹泻是指除霍乱、痢疾以外的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腹泻。这些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病毒(如诺沃克样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如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一般说来,病毒引起的主要是单纯水泻,没有脓血和大量黏液。显微镜下检查,也没有大量的白细胞和红细胞;而细菌引起的则常有较大量的黏液,甚至脓血,显微镜下也常有较多的白细胞和红细胞。
查明不同的腹泻原因后,应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病毒性腹泻,补液+止泻药
对于病毒性腹泻来说,主要是对症治疗,吐泻比较严重,特别是有脱水者,应当补液治疗,轻者可口服补液,重者则需静脉补液,此外还可给点止泻药。一般2~3天也就可以自愈了。
二、细菌性腹泻,补液+抗菌药
对于细菌性腹泻来说,除了补液以外,常常需要用点抗菌药物。感染性腹泻最常见于夏秋季节。主要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饮食而引起,即所谓“病从口入”。因此预防的重点应当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如果孕妇拉肚子,该如何应对呢?回答是:慎用药品。
腹泻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肠道感染,致病微生物有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病毒及原虫等,夏天腹泻还应想到食物中毒。孕妇腹泻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来判断病因,对症吃药。
而很多人都认为怀孕期间不能吃药,就一直生扛着拖延就医时间。
怀孕本身极少引起腹泻,也不会使已有的腹泻加重,但腹泻对妊娠来说是一个危险信号,一旦出现腹泻绝对不可大意,在妊娠期间出现频繁、剧烈的腹泻,不及时吃药制止,不仅会影响孕妇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还可能引发子宫收缩导致流产。
孕妇腹泻后应及时适当的补充水分,多喝粥、汤水类的液体食物,补足孕妇体内因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尤其是钾离子;同时也要吃点糕点类的主食,增强热量和体能。
孕妇腹泻多数原因是肠道感染,一旦发生腹泻,主要治疗措施是适当补液,补足因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尤其是钾离子,补充因腹泻而失去的热量,同时要密切观察胎儿情况是否良好,有无早产或流产的征兆。孕妇腹泻用药要特别小心,除有不良反应外,不少还有潜在的致畸可能。
孕妇更要慎用抗生素
常用的多种抗生素与抗原虫药物氨基甙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甲硝唑、病毒唑等,对感染性腹泻有效,但因为对胎儿有致畸作用或潜在的危害,所以不能使用。例如常用的甲硝唑,对实验动物有致畸作用,在妊娠期,特别是怀孕前3个月禁用。其他抗生素,如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对母亲或/及胎儿均有不良影响,亦应禁用。
较缓和的抗腹泻剂如高岭土、果胶可以使用,这些药物可吸收水分减少肠蠕动;活性炭片也不妨一试。思密达是一种八面蒙脱石,具有较大的吸附面,不被机体吸收,它不但具有上述特性,还可吸附一些致病菌,因而安全有效。
一般说来,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对母婴都是安全的。不要用鸦片类药物止泻,因这类药物可能造成细菌过度生长与重复感染,反而会加重腹泻。
经上述治疗,患腹泻的孕妇一般可在24-96小时后恢复正常排便。如治疗无效,应进行粪便细菌学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同时进行肠道原虫与寄生虫检查。必要时慎行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以除外炎症性肠病。
小儿腹泻据粪选药
1岁的明明已经腹泻3个多月了,原本白胖水灵,现在却变得面黄肌瘦,整天哭闹不安。明明妈对接诊的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马淑霞说:“孩子刚开始拉肚子时,到医院做大便化验,结果提示有少量白细胞,可是用抗生素治疗后,白细胞反而增多了。”
马淑霞说,这是典型的小儿慢性腹泻。孩子出生后至2岁时是婴儿生长发育的一个“起飞”阶段,慢性腹泻久治不愈会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继发感染等,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家长切勿大意。
一般来讲,引起小儿慢性腹泻的原因有三。首先,一些宝宝营养比较差,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量较少,影响了他的消化功能(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宝宝)。这类患儿常出现急性腹泻,但是由于家长没有为其进行科学彻底的治疗,因而转为慢性腹泻。其次,有的孩子因长期应用抗生素,在杀菌消炎的同时把肠道内的“正常”菌群统统杀灭。由于缺乏“正常”细菌,导致病菌在患儿体内大量繁殖,加重腹泻。再者,部分患儿对食物(如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导致患儿久泻不愈。对于久泻不止的患儿,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其粪便性状与表现辨证选药治疗。
有一些宝宝腹泻时大便清稀、色白、无臭味,此类患儿多表现为营养吸收差、体质虚弱、体形瘦小,这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造成的,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参苓白术散。如果宝宝吃不下草药的话,一些中成药效果也非常明显,如健脾止泻散、理中散、白术散等。还有部分患儿大便黄、有臭味、有黏液,患儿在便前会哭闹不止、部分还会出现发热症状。中医认为此类患儿多为“伤食泻”或“湿热泻”,因此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消食止泻为主,可选用苍术、茯苓、黄芩等中草药,或者苍苓散、六一散、香连散等颗粒剂。
宝宝腹泻不宜用哪些药物?
临床上治疗腹泻的药物很多,有专门用于止泻的功能性止泻药,亦有根据病因选用的抗菌药、抗病毒药,以及各种肠粘膜保护剂、微生态调节剂等。上述许多药物在治疗腹泻中虽然疗效较好,但其中有些药物对于机体发育尚不完善的小儿来说则不宜服用。鉴于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为人父母者又习惯自行给药,因此有必要讲述一下小儿腹泻不宜选用的药物。
易蒙停(洛哌丁胺):
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的治疗。但其作用强烈,用于低龄儿童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如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等,加之曾有新生儿用药致死的报道,故国内外均限制用于低龄儿,如我国易蒙停使用说明书中就规定:5岁以下儿童禁用。
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
适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又慢性肠炎的治疗。该药每片含盐酸地芬诺2.5mg、硫酸阿托品0.025mg,其中地芬诺酯对肠道作用类似吗啡,可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作用亦很强烈。由于国内外不断有应用该药致小儿中毒甚至致死的报道(死亡病例集中于小于两岁的婴幼儿),又因该药小儿用药剂量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因此两岁以下婴儿禁用,两岁以上小儿应慎重使用(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氟哌酸(诺氟沙星):
对致病性和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属等所致的胃肠炎、菌痢有良好疗效,临床应用广泛,为人们熟知。但因该药及其同类(喹诺酮类)药物有引起骨病变的可能,因此,12岁以下小儿不宜选用。
四环素: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治疗感染性腹泻具有一定疗效。但8岁以下小儿应用四环素及同类药物如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美满霉素)等可致恒齿感染、牙釉质发育不良和骨生长抑制,因此8岁以下的小儿应避免应用此类药物。
药用炭:
能吸附导致腹泻及腹部不适的多种有毒与无毒刺激物,减轻对肠壁的刺激,减少蠕动,从而起到止泻作用。但由于该药吸附作用强助无选择性,对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生长活性均有影响,长期应用可致小儿营养不良,故3岁以下小儿腹泻或腹胀,禁止长期应用。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主管药师药学博士 李耿
【延伸阅读】
小儿腹泻可否“内病外治”?
孕妇拉肚子一般怎么调理?
滥用腹泻药可加重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