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药品交易所自2010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以“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为宗旨,全力构建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医药全程电子交易公共平台,不断探索药品采购供应保障新机制,推动药品“公平公开、阳光交易”,运行平稳顺利,市场秩序良好,成效明显,被评为“中国十大医改新举措之一”。
2012年,药交所以完成“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发展阶段为目标,全面实现非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医用耗材三大类别产品综合电子交易,医药全程电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据重庆药交所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高清介绍,药交所大力推进医药全程电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医药电子交易、金融结算、医药供应链、数据分析以及交易监管“五大系统”,医药综合性电子交易平台初步建成。
公共平台建设再上台阶
药交所注重技术研发,全面夯实平台基础,持续健全支撑保障体系,为建立综合性的医药全程电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注入强大动力,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继2011年药交所“药品药材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列入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之后,2012年8月,药交所“医药流通全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试点”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电子商务试点。未来3年,药品交易所将在优化流通环境,完善制度体系上狠下功夫,以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加强电子商务交易保障设施建设、深化电子商务运用为目标,重点推动医药电子交易、健全物流配送体系、提供金融结算、构建医药供应链集成、建立医药电子商务标准、可信环境保障和交易产品追溯服务。不断探索医药电子商务的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范围、改善服务质量、降低交易成本,不断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致力于建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同时,在国务院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过程中,重庆药交所首批通过国家验收。2012年11月,获得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批准,取得交易所资质,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药品交易所。
交易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2年,药交所大力推进基本药物、医用耗材电子挂牌交易,巩固非基本药物交易,实现三大类别产品全面上线,交易市场初具规模,呈现出三大增长,实现三个翻番。
会员规模发展迅速。积极发展交易会员,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进场交易,5000多家医保定点民营医疗机构、药店诊所注册为药交所会员,会员数累计达到1.2万家,基本实现重庆市场全覆盖,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市场集聚度不断增强。
交易产品不断丰富。在巩固非基本药物交易的基础上,全市基本药物6800多个品规、医用耗材1万多个品规产品全面上线交易,交易品规累计达4万余个,较2011年成倍增长,实现医药综合性电子交易。
交易量成倍递增。全年非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和医用耗材交易量快速增长,交易量突破100亿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
服务民生功能进一步显现
药交所通过建立完善公平竞争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药品价格逐步趋于合理水平,医药流通秩序进一步得到改善。非基本药物、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近三成,医用耗材价格平均下降10%,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交易各方诚信度不断增强,市场秩序良好。
药交所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药品器械编码规则研究,建立了交易数据库,积极开展交易数据统计分析,不断探索交易价格规律,研究“交易价格指数”,探索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实际交易价格情况,寻求价格规律,定期进行动态调节,保持药品价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立足四个坚持
坚持公平公开、阳光交易的理念。实行交易规则制度、产品信息、价格信息、成交信息以及考核评价信息面向社会公开,接受各方监督,确保交易过程公平公开、客观公正、阳光透明。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制定交易规则制度,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实现药品交易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同时,突出买卖双方的市场主体作用,发挥市场对价格的调节作用,促进药品价格合理回归。
坚持以医药全程电子商务为方向。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会员注册、挂牌交易、交收配送、货款结算、考核评价等全程电子商务,有效压缩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交易透明度,提高监管效率。
坚持定位于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药交所定位为政府主导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为市场交易主体和政府监管主体提供服务,维护交易公平公正。
品牌效应凸显
药交所办所理念、制度设计、规范运行和工作成效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广东、天津等省市政府先后到药交所考察学习,对药交所探索医药流通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全国有关知名专家学者和交易各方会员普遍认可,先后上百批次到所交流,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知名度不断提升。
重庆药交所应邀在北大医改论坛、中国医药质量扬子江峰会、2012年医药政策与行业发展论坛等行业性、区域性和全国性论坛和会议作专题发言,受到各方关注,反响良好,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