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日前印发,要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综合性医院以预防保健为特色的中医科室按该指南建设和管理;中医专科医院、民族医医院“治未病”科参照该指南建设和管理。
《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要求“治未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明确人员队伍应包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应不少于6人,中医类别人员不低于70%,其中应有一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技术上要求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规范应用膏方、针刺、灸法、拔罐、推拿、穴位帖敷、足疗、药浴、熏洗(蒸)、药膳、刮痧、砭石、音疗等技术,开展项目不少于5项。同时,提出环境形象建设重点包括医院广场、门诊走廊和候诊区、健康教育等区域。应通过内部装饰、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治未病”的理念,宣传“治未病”知识,介绍“治未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治未病”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治未病”词语见于《内经》多篇论文,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 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创新出现代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健”。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