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中国式创新上路

发布日期:2012-12-03  |  浏览次数:99143

  中国鼓励、扶持药物创新的网越织越密。近日,科技部公布了第四批包括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74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拟为一批创新药的研发、企业技术的优化升级和人才团队的创新提供支撑。11月24日,广东则出台36项指导意见助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这些只是一个缩影,医药提振寄望于“创新”二字。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马宏建表示,与此前注重搭平台的策略相比,现在国家鼓励创新的重点更鲜明地突出符合“三重”要求:即培育重大产品、满足重要需求和解决重点问题。只有突破更高的技术壁垒,更丰厚的利润才会滚滚而来,在此逻辑下创新浪潮迭起。

大品种夙愿

与跨国药企相比,本土企业对创新有着难以言表的心情。眼看欧美诸多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的重磅品种,身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中国为难产这样的中药或西药品种而难为情。于是,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了大品种改造、新药创新的国家战略。去年6月,历时12年锻造、已实现单品销售突破6亿元业绩的恩必普启动了其注射液IV期临床研究项目。石药集团用行动推动了我国新药上市后IV期临床试验的规范化,这被业内看作是中国化药大品种的希望。

记者注意到,以石药为代表的老牌药企纷纷转型:从规模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原料到制剂、从普药到创新药。仅石药在研的新药项目就有170多项,其中一类新药25个,涉及抗肿瘤、心脑血管等多个领域。恩必普去年的销售额,比上市初的2005年增长100倍。专家称:“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压力增加、人工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传统企业利润逐年下滑。承载着这样的现实,低水平的无序建设把他们拖到了研发长跑中。”创新不是一个技术点,而是一个面。不少企业也在探索怎样构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高地。先声药业断然决定把企业战略重心转移到创新药开发上。艾得辛在全球正式上市用于临床以及石药集团培育出治疗高血压的玄宁等16个单品种销售过亿的新药“明星”,低附加值的“中国造”化药正在蜕变。

另外,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向美国FDA的挺进正为中药行业的国际化提供新思路。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分析道:“天士力的打法是,由做产品到做标准,并将标准与国际接轨,跳出现有竞争格局做大药。”当年,天士力在陕西开创国内第一个符合GAP标准的丹参药源基地,开业内首创。解决了源头标准后,他们又向过程控制延展,将中药提取标准化,解决了中药材本身所含有的毒性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的纯化处理问题。随后,建立起“数字化中药组分库”,这在中药业绝对是革命性的。

可无论是西药也好,中药也罢,重磅品种的获得已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印度和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它是政府支持、政策鼓励和企业自主意识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容、本土品牌的崛起及全球医药格局的变化,中国大药初露尖角。

多元突围

有效的新化合物越来越难以被发现,投入却在不断增加。马宏建说,国家战略层面接下来将依托综合性大平台、产学研以及高新区三大载体,力争实现产品和技术的突破。可不同的企业,创新的选择也不一样。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很多制药企业谈到了消化创新的模式。即开发me-too、me-better药物是新药研发的一条途径,也是仿制药向创新药转轨的捷径。恒瑞的艾瑞昔布是辉瑞公司塞来昔布的“me-too”药物。而花9年时间,11个亿研发出来的me-better药,阿帕替尼和法米替尼均属市场潜力大的品种。这种模式沿用了创新药的研发思路,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在化学结构上对上市的药物进行了一定的结构修饰、改造,规避了专利侵权,研发难度低。

也有像复星医药等企业根据当前全球医药产业发生的变化特点,将国外已完成前期研发的项目,采用技术合作、资本并购等方式,将项目引进中国进行二次开发。这种模式缩短了研发周期,整合了研发资源,可是关键的难点在于准确进行项目筛选、科学进行项目评估、消化吸收项目技术和快速孵化项目进程。芮国忠说,更多的是强强合作。企业根据自己战略规划和产品线需求,从研发项目的早期设计至产品的临床研究报批,交由研发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制研发产品线项目。

而在绿叶制药集团董事长刘殿波看来,目前世界药物研发的趋势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新药研发由新化合物实体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新化合物实体与药物释药系统创新并进的新模式;二是释药系统研发成为制药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药物递送技术的研发走在了创新的最前沿。11月20日,绿叶制药南京绿叶思科药业申报的“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公司在国际上率先运用递药系统中的脂质体技术,其自主研发出的紫杉醇药物新剂型,已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打破了进口紫杉醇注射液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

另外,2014年又一个专利期药物高峰期到来,高仿模式,尤其是“快仿+工艺技术”的创新改造在民营药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模式让企业合理配置研发资源,获得市场竞争优势。马宏建认为,特别是在生物药领域,针对创新性重组蛋白药物,及对重组神经生长因子等大品种改造成为热点。总之,疾病谱的变化让以靶点为导向的西药新药开发面临重大挑战,中国式药物创新已经上路。

现在国家鼓励创新的重点更鲜明地突出符合“三重”要求:即培育重大产品、满足重要需求和解决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