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单靠血液制品难为企业“补血”

发布日期:2012-11-30  |  浏览次数:100049

 目前,国内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有30多家,而品种数只有10余种,与国外相比较,国内血液制品太分散,品种数量少,仅为国外的50%多一点。对此,业界有人呼吁,应强化国内血液制品的整合,利用新的血浆站调整机会,为血液制品“跑马圈地”。

并购后的考题

透过过去几年的血液制品发展,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血液制品真的能为企业补血吗?2011年武汉人福药业以人民币3520.35万元收购了武汉中原瑞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15%的股权。交易完成后,人福将合计持有中原瑞德85%的股权。2012年1月,盈天医药宣布以1.53亿元人民币现金的代价,收购了贵州中泰51%的股权。2012年9月,云南沃森生物以5.29亿元并购了河北大安,进军血液制品企业。

由此,涉及到血液制品的并购、整合逐渐热门起来。

时至今日,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3家涉及到的投资和生产企业的情况,从而简略地探讨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

这几次的并购均属于大医药企业对血液制品企业的整合,投资企业基本是首次涉足血液制品行业,之前基本没有血液制品生产和管理的经验。也就是说,整合之后,血液制品的生产、经营和运作基本依靠原班队伍。而生产企业的品种数量仅有2~5只,也就是说,在业界的技术力量及技术储备属于偏后的,而且均没有涉及到血液制品或血液系统用药的专利或技术储备,可见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十分淡薄。

目前国内医药行业的新版GMP认证正热火朝天,而且国家对药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严厉,加上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因此,笔者认为,并购后的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摆在投资企业面前的任务至少有两项:一是尽快建立新版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新版GMP认证,确保生产企业能够正常运转;二是快速有效地增加生产企业的品种数量。确保企业符合国家新开设血浆站的基本要求是企业获得新生的机会,血浆站数量及其供浆能力是血液制品企业的生命线。

人才是关键

血液制品企业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主要依靠人才,包括GMP、企业经营管理、药品开发及注册方面的人才。当然,既然这些企业能够投资进入血液制品行业,他们对药品注册或开发的通用渠道应该有一定的掌控,而对于能够熟悉具体内部运转这些方面的人才,就需要企业认真评估了。

就如生产中药口服剂的人才肯定不适用于生产注射剂一样,更何况血液制品属于高风险的产品。尽管疫苗与血液制品在生产方面,在无菌、无热原的基本理念方面基本是一致的,生产操作人员及其药品质量风险理念的树立在1~2年的时间内可以完成,但问题是,让一个基本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的人来建立或者掌控全新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而这一点与投资者需要快速见效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国内有许多投资者希望有机会涉足血液制品,其看中的是其作为战略资源及产品不缺市场这样一个大背景,一旦获得了市场准入的机会,企业的价值就会有较大的提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把这块蛋糕做好,不能单靠热情。

几次并购在经历了最初的热情之后,现在逐步进入后期的经营管理阶段,其效果能否像最初想象的那么显现?我们正期待后续的好故事发生。但有必要指出,单靠血液制品不能为企业“补血”,血液制品的发展及企业的发展需要从长计划并作长期准备。这些都不仅仅是投资层面的问题。

目前3家投资血液制品企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