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医改,10年争议路,毋庸置疑的是这10年,医改措施越来越惠民,改革正步入深水区。
回顾10年医改路,离不开“基本”两个字:建设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这如同一张织就在老百姓头上的一张网,一张保障老百姓“病有所医,有病能医,医要医得起”的网络。
医改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让每个人看得起病,医保体系的建立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新农合”。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
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而从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这张全民医保的网里,第二抹亮色就是医药分开。
多年来,“以药养医”一直被认为是医疗行业的一大顽疾。“医药分开”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药品流通的竞争机制,切断医院、医务人员与药品营销商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医药分开”虽然是解决“看病贵”的重要一步,但绝对不可能是一分就灵的“灵丹妙药”。要基本消除“看病贵”的问题,还需要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后个人负担仍比较重。开展大病保险,对城乡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报销,目的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使绝大部分人不会再因为疾病陷入经济困境。“大病保险”中的一大亮点是:大病保险补偿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按医疗费用高低分段制定支付比例,原则上医疗费用越高支付比例越高。随着筹资、管理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还将逐步提高大病报销比例。也就是说,个人不用再额外缴费,并且原则上医疗费用越高报销越多。
大事记
2003年 新农合制度试点在全国陆续展开。
2005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称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引起强烈反响。
2006年 国务院筹划启动新一轮医改。
2008年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3.5万余条。
2009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8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启动,共遴选出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各省平均增补210种。到2011年7月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覆盖。
2012年 《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大病保险是全民医保体系中新设计的一类补充保险。“大病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人,所需要的资金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不再额外增加群众个人缴费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