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秋冻”,会冻才健康

发布日期:2012-11-02  |  浏览次数:98704

  “春捂秋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方法。“秋冻”意是秋天不要急着添厚衣,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耐寒锻炼,这样可以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秋冻”不是提倡冻得瑟瑟发抖,应以“略感凉意,但不觉寒冷”为原则。想“冻”出健康,其实大有学问。

“冻”有不同

三秋“冻”不同 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仍高,显然“冻冻”无妨,无须急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南北“冻”不同 南方秋凉来得迟,日间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甚寒冷,故不必过快添衣,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则不同,说冷就冷,白昼温差大,因此切勿盲目去“冻”,以防感受风寒。

哪些人不宜“冻”

老少要慎“冻” 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人到老年,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并多患有慢性疾病,寒冷刺激易致旧病复发。所以,小儿及老年人“秋冻”当慎之又慎!

病人不能“冻” 尤其是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慢性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呼吸系统疾病以及风湿、类风湿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绝对不适合“秋冻”。另外,在饱餐之后、上午9点之前,都不适合到户外活动,这样能有效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

哪些部位不能“冻”

肚脐:肚脐下没有脂肪,紧邻腹腔神经丛,所以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袭。肚脐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特别是女性,如果腹部长时间受寒气袭击,容易导致宫寒、痛经等病症,甚至造成不孕。如果是正在发育中的少女或幼女,则有可能导致子宫发育不良,为以后的结婚生育埋下祸根。所以秋季女性在着装时,要注意穿着加厚内衣保护小腹。

头:“白露”之后外出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比平时热一点的水,在额头有汗时不能见风。这是因为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这个地方如果受寒,体内阳气会大量散失。心脑血管病人、四肢不温的人、易感风寒者,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

脚:人们应该穿稍厚一点,宽松、舒适、吸汗的鞋袜。尤其是早晨及晚上在小区散步时,不可以像平时那样穿一双舒适的拖鞋了事。如果在室外淋了雨,务必在回家之后用热水泡泡脚。总之,要避免脚部受寒。脚部分布着人体6条重要经脉,一旦受寒,易引发感冒、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

关节:关节受凉会导致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变差,由于关节局部毛细血管和组织发生变化产生炎性物质,使神经末梢受压迫而产生酸痛感或患上关节炎。

“冻”也有讲究

外“冻”内“不冻” “秋冻”指的是让皮肤接受外界气温的“捶打”与“锻炼”。至于内脏,是不能“秋冻”的。所以,从保护脾胃的角度来说,爱吃冷面、瓜果、冷饮的人入秋后要注意节制。运动后浑身是汗,如果不及时更换衣服或擦去汗水,也容易导致寒气经毛孔入内,引发肩周炎、肩颈酸痛、关节炎等。此外,秋冬不少人喜欢进行冷水浴锻炼,但必须从夏末就开始,中秋以后不要突然进行。

要风度也要温度 很多女性平时就有手脚冰凉的问题,到了冬天更是如此,甚至在夏天手脚也都不暖和,说明这类女性体质偏寒,她们在秋季更需要注意防冻,不要因为爱漂亮,在寒冷天气还总穿着短而薄的裙装。因为寒冷空气刺激容易导致表皮血流不畅,保暖不好时脂肪较厚的大腿等部位,容易出现紫红色的、杏核大小的单个或多个硬块,会痛和痒,甚至还会溃破,这是患上了寒冷性脂膜炎。所以气温在16℃以下时最好不穿裙装,保暖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天气转凉后,腰肌劳损、韧带损伤、关节炎、外伤等骨科疾病的症状会加重,疼痛会变得明显并出现一些症状。患有这类疾病或旧伤的女性,此时不适合穿裙装,应尽量穿长裤,如果天气较冷,最好戴上护膝等防护用具,可以防止病情加剧。即使想穿裙装,也适合在不是十分寒冷的日子,穿过膝长裙,再加上厚羊毛袜,为膝关节“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