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的铁幕终于在今年正式打开,继在300家县级公立医院部署破除“以药养医”的综合改革试点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更启动了三甲医院的改革。这轮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取消15%的药品加成,提高医事服务费以补偿药品销售的损失。即按照“总量平移”原则把“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诊疗费”大体平移到“医事服务费”上,以保证既不影响医院收入、也不增加患者负担。
虽然现在评价改革的成功与否为时尚早,但在十多年来形形色色的医改试点模式中,已是难得的在医院、患者和社会舆论诸方面多见好评的一次,因此在全国铺开推广已是定势。
这波以药品零差价为核心的医院改革对药店的影响亟需关注。一是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药店药品相对低价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药价低且医保报销比例高,将使患者忽略时间成本和便捷性选择医院而弃药店。二是没有利润的药品将使医院的卖药意愿大大降低,从而使医药分开成为可能。但医药分开的红利并不会被现有的社会药店自动承接,一是渠道问题,零售药店难以进入医院药品市场;二是专业能力,由于目标消费者的差异,零售药店的品种、人才储备、服务能力等,均难以匹配医院和处方药的要求;三是零差价政策下的盈利能力,无法像批零兼营企业一样通过批发环节赚钱。
而依此来看,现阶段有能力托管或独立经营医院药房的,批零一体的医药集团更有优势,毕竟他们既有长期经营批发与医院建立的熟稔的品种和人脉关系,也有零售药店娴熟的经营管理技术。事实上,目前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药、南京医药等均在探索药房托管模式,并有加强趋势——谋求与医院合作开店或在医院周边自建药房。
至此,批零一体化再引关注。如果说去年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提出鼓励批零一体化经营尚显突兀并引发争议的话,如今医药分开逐渐明晰的大背景,则使这一政策凸显出其前瞻性。
批零一体化之前之所以备受质疑,是因为十多年前正是由于零售从批发的附庸中独立出来,连锁药店业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批发与零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业务模式,这一认识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本刊记者首先试图厘清批零一体化与批零兼营的区别——批零兼营是指批发与零售两种业务的简单叠加;批零一体化则是利用批发和零售的模式互补性,整合现有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进而构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批零一体化模式的优势在于:有终端有分销,有利于培育自主的品牌产品,运作自有品牌;零售的现金流可为批发输血;采购环节的供应链协同,最终产生集团利润的最大化。总之,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批零一体化是在产业链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再创造。
目前看来,同一投资者旗下批发和零售各自独立经营的批零兼营企业,最有可能成为批零一体化的成功者。其中,以批发为主导型企业的野心远远大于以零售为主导的企业。我们已看到,批零一体的玩家多是大型批发巨头,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药等越来越重视零售板块的扩张和整合,呈现出批发、零售,他们齐头并进的局面。批发与零售必须势均力敌,任何一方成为附庸都不会产生真正的一体化,这也是批零一体的法则之一。
批零一体化无疑是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链效率的理想设计,但由于其对资源、资本的高要求和操作上的高难度,目前还很难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案例,本刊的讨论也多是基于理论上的假设和趋势预判。相信随着医药分开“大蛋糕”的逐步呈现,分羹者各显其能,批零一体化成功的路径也会逐渐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