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针对致病菌良好的抗菌方案,不等于在临床上就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为确保抗菌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还必须注重科学的给药方案,其中包括准确的给药剂量、合适的给药途径、规范的给药次数、足够适当的疗程,以及必要时的联合用药。本期先介绍准确的给药剂量与合适的给药途径。
准确的给药剂量
给药剂量必须强调科学性、个体化,不可粗线条估算,通常按药品说明书介绍决定。有的需按实际体重计算,有的需依据权威的表格、公式计算决定,不清楚时应查询资料,或请教临床专家或临床药学部门。临床医生应养成郑重认真地决定用药剂量的习惯,熟悉常用抗菌药物的剂量,目的是为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着想。遇到不同资料介绍的剂量有明显不同时,应偏重依据具法律价值的权威资料如药品说明书等介绍决定。
通常重症感染或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感染,其剂量宜大,采用治疗剂量上限;轻症感染的剂量如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可用较小剂量,即治疗剂量下限。老人、小儿、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的药物剂量必须严格调整,有条件的还须做血药浓度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某些新品种在药品说明书中缺乏新生儿、孕妇等特殊人群的剂量介绍,此时务必慎重。仔细核查是否己有批准使用的规定,决不擅自决定剂量或轻率参照类似品种的剂量用药,宁可改用其他剂量有据可查的品种。
合适的给药途径
轻症感染可口服,不必注射给药,因为口服给药最安全、最方便。但口服给药应选择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品种,如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克罗、头孢丙烯、克林霉素、多西环素、氯霉素、利福平、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异烟肼、氟胞嘧啶等。
而像头孢呋辛酯、氨基糖苷类、红霉素碱、吡哌酸、诺氟沙星、磷霉素钙、伊曲康唑等品种的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低,血药浓度低,主要用于敏感菌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而治疗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疗效受限。
较重的感染可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及全身性感染先予静脉给药,病情好转后减量或及时改为注射或口服给药即序贯治疗、转换治疗。有的品种受剂型限制,可改用其他合适品种,如静滴头孢呋新后病情明显好转可适当减量,或改用头孢克罗等第二代口服头孢维持。
原则上任何抗菌药均应单独静脉滴注,不允许与其他抗菌药或其他药物混合给药,以免肉眼不能发现、至今尚未了解的药物间的理化反应或相互作用产生严重的反应。
对于儿童,轻症感染可口服;而较重感染应静脉给药,避免肌肉注射给药。其原因是儿童的肌肉等组织娇嫩,而抗菌药物有的偏酸(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有的偏碱(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会对局部产生化学刺激,若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引起疤痕形成,从而影响外观与肢体活动。
为了减缓细菌耐药和避免致敏,应严格限制局部用药的用药指征及其用药品种。常用的供局部外涂、湿敷的外用抗菌药主要包括新霉素、呋喃西林、金霉素、氯霉素、克霉唑、咪康唑、莫匹罗星等,用于眼耳鼻滴药的可增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少数品种。
主要供全身用药、或局部用药易致敏的品种如β-内酰胺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均不应随意局部使用。除规范的鞘内给药、厚壁脓腔内给药、胸膜明显增厚粘连的胸膜腔积液中给药外,凡是全身给药后在感染局部可达有效血药浓度的疾病均不应局部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