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社保局回应:凭处方买药无余额限制

发布日期:2012-09-01  |  浏览次数:51648

同样一张社保卡在社康和医院不受任何限制,但在药店使用,卡内余额必须高于4595元,且购买的药品数量也限制。近日,本报连续关注并报道社会各界人士对深圳社保卡在医保定点药店刷卡买药必须高于4595元这一政策的质疑。时隔一周多,社保局昨天下午终于在官网给予书面回复。

凭处方买药无余额限制

社保局首先回应表示,市民误读了“4595”规定。因为综合医保参保人持有医生处方到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医保目录内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只要个人账户的余额足够支付当次药费即可,个人账户无最低积累额的要求。简单地说,只要市民拿着处方去药店买药就没有“4595”门槛的限制。

社保局解释道,由于药品是特殊商品,世界各国对于个人自主购药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个人只能购买非处方药。没有处方的自我药疗行为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市医保政策鼓励“先就医,再购药”,规范“未就医,就购药”。

对于这样的说法,一些市民却表示无法理解。市民王女士认为,要有处方才能去药店刷药不是更折腾人,去药店买药多是购买常用药,图的就是方便,况且“有些医院开的药不一定在药店就有售,这种做法太不便民了。”

社保卡个人账户非随意支配的储蓄账户

在社保局看来,制定“4595”的规定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大背景是“统账结合”,即设立大病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来为参保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小额医疗费用(门诊普通医疗费用),大病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大额医疗费用(住院医疗费用)。我市设定个人账户最低积累额,是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主要是保证人们患病时个人账户有钱可以支付医疗费用。

简言之,个人账户虽然在名义上归属“个人”,但并不是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储蓄账户,它是医疗保险基金的一种形式,因此参保人使用时也应符合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做到不患病的时候个人账户逐步积累,患病的时候个人账户有钱支付医疗费用。

恶意刷卡将有损全社会公平

此外,社保局还提到,从1996年起,我市在个人账户和大病统筹基金之间建立通道。个人账户一旦用完,个人先自付一定金额之后可以享受大病统筹基金高比例报销的待遇,目前统筹基金对门诊超支费用的报销比例为70%,退休人员80%。也就是说,一旦市民把社保卡中的钱用完了,自己只需要掏20%-30%的钱看病买药,其余部分都由政府进行补贴。

该政策大大提高了门诊保障水平,但对个人账户的监管提出更高要求。由于统筹基金是用于全体参保人医疗费用共济的,因此个人账户是否被合理地使用,关系着统筹基金是否合理地支出,关系着全体参保人的利益。

在日常管理中,社保局发现,由于缺乏医疗专业知识,参保人不持处方购药,有较强的随意性,可能无法按照“基本医疗”的原则合理购药,难以保证每个参保人所购药品是用于治疗本人疾病。不法分子甚至可能利用药店购药的便利性来套取个人账户现金、换购医保目录外的药品和物品,以达到牟利的目的。这些都可能会增加个人账户支出,也会关联性地增加社会统筹基金支出。

这样的说法也得到部分市民的支持,网友“cq07941”认为,为保护所有参保人的利益,社保局在制度上这样安排无可厚非。客观上鼓励了患者就近去社康门诊和政府定点医疗机构诊疗配药优先,便于政府部门监督和管理。何况现在取消了药品加成,对市民没什么不好。

但是网友“tryaction”则认为,前几年有些地区一些市民在用自己的社保卡乱购物,一些地区的药店简直就成了超市,一些市民贪图小利而乱花自己社保卡里的钱,这样的情况当然要制止,而且还要追究药店的责任。但深圳显然不是这样的情况,市民们很清楚自己的社保卡意味着什么,那是自己老有所依的一种根本保障。“医疗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摆脱就医贵、就医难的问题,深圳人社局这种人为设置买药障碍让人感觉真的很小家子气。”

建议市民理性对待

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委委员吴立民同时建议,消费者要理性使用社保卡,不应因为卡里有钱就乱消费在没有必要的产品上,“医保卡是为了保障参保人有病可医,卡里的钱可以为大病做储蓄,也可以留给家人使用,政府在社保卡正确使用方面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对于社会各界的质疑,社保局表示将与有关部门研究鼓励处方外流的措施,进一步推进医药分开。进一步研究个人账户达到最低积累额后购药范围适度扩大的可行性以及适度降低个人账户最低积累额标准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