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是医疗卫生系统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这也是百姓一直以来呼吁较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新一轮医改方案的启动,特别是药品降价措施的连续出台,这个问题也许能得到缓解。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即将公布新一轮药品降价方案,涉及品种将包括抗肿瘤药、血液制品药物等。药品降价幅度最大或超过20%。与此同时,国家基本药品目录正在调整,此次调整主要针对二三级医院。新版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入选品种最多可能达到700种,超出原来500种的市场预期。
此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办法规定高价抗菌药不得在门诊使用。目前卫生部正组织各省卫生厅分管抗菌药物整治工作的人员在合肥、贵州和西安三地开会讨论试行过程中的问题,并将进一步巩固抗菌药物整治成效。
药品价格合理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民生所向。近年百姓就医不满意主要集中在药品价格贵、就医费用高等方面。导致看病难且贵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投入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二是医疗体制不完善,医药不分、医管不分、医护不分,存在医生与患者争利益,最终导致医患矛盾加深。
解决医患矛盾最根本在于解除以药养医。回顾近三年来医改试点成就,最大亮点就是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医生可通过提高服务和医疗水平增加收入,而并非靠多开药开贵药达到个人收益最大化。
药品降价,医药分开,取缔以药养医,实行药品零差价,各地均有不同的尝试。但问题是医药分开后,药价为何仍虚高不下?这其中主要在于药品定价机制不科学不合理,缺乏强有力的价格监管制度。
据记者了解,其实一些药品的出厂价格并不高,但是经过各种销售渠道层层加价后,最终到达零售端的价格让人惊诧。譬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不过0.6元,中标价却高达11元,最后卖到患者手中超过12元。
另据了解,从1998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二十多份下调药价文件,特别是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对基本药品的零售价实行限价,其中有45%药品降价,药品降价总幅度达25%。尽管如此,药价虚高问题仍然难以根治。
鉴于民众对药价虚高呼声的强烈,2011年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规划》重点突出七方面内容,其中强调“建立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集中采购政策和药品抽验工作机制,健全问题药品与退市药品召回处置制度。”这让百姓看到了药品价格趋向合理化的曙光。在当月,国家发改委针对社会关注的“药价虚高”问题,对在我国境内生产或进口分装药品实际出厂价格及销售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今年以来,关于医改方面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今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关事宜。
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更加关注民生,将改革成果惠及全民,注重公平。在医疗卫生方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完善医疗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对公立医院进行改革,实行管办分开,改善医患和谐关系。
4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巩固三年医改成果,全面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加快形成病有所医的制度保障,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随后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中也强调,300多个县市将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医疗分开,医护分家。
虽然三年医改试点的成果有目共睹,但还有很多事情和难题期待进一步破解。随着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质化阶段的启动和改革步伐的深入,流通、生产使用等相关利益链条也将进一步被打破,这意味着改革难度更大。
国家发改委即将公布的新一轮药品降价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正在调整的主要针对二三级医院的新版国家基本药品目录的出台……这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和分步实施的有力举措,而药品降价最终能否让百姓满意,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