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拉动医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原料药的出口转型升级做好了,中国医药产业的转型也就做好了;原料药产业的发展可持续了,中国经济也就可持续了。”“第12届世界制药原料(CPhI)中国展暨2012世界制药机械、包装设备与材料中国展”期间,在医保商会举办的“从API区域转移看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全国领头的原料药出口企业负责人同时发出这样的呼声。
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在原料药领域就是意味着要向更高端的增长方式转变,国内原料、人工、财务等成本的上升,国内环保监管的渐趋严格和出口退税等鼓励原料药出口的政策逐步取消,以及海外市场各种针对性政策和门槛的出台,要求企业主动快速实现转型。与此同时,一部分企业已先行一步走出了可以复制的成功路径。但毫无疑问,国家仍需推出进一步的鼓励政策。
曾经血的代价
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换取低成本,从而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中国原料药行业,10多年来其最大的竞争优势一直是“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
不过,这一优势很快将无法保持,对此,行业主流企业负责人却表现出一丝欣慰,因为这将意味着中国原料药产业很快将主动或被动地步入快速转型阶段,或者说,不转型即灭亡。
这样背水一战的氛围,是记者在本届原料药会有关论坛上所明显感受到的。
正如工信部有关领导指出的,中国原料药过去在世界中取得的“江湖地位”,很大程度上是靠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等血的代价换来的。
这种发展模式的终结,来自于国内医药产业自我提升的强烈需求,以及国际市场监管政策日趋严格和随之而来的针对性政策。
近两年来,国家下发的各类医药文件中,已非常明确地表态要对高能耗和高污染产品项目的投资进行控制。目前,各地也已经提高了环保要求,并加强技术控制。在政策引导下,国内企业的财务成本、原材料成本(包括中药材)、人工成本均出现上升,这要求企业将来要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发展。
另外,直接关系到原料药企业利益的出口退税政策也在酝酿变革。据有关官员透露,为了抑制原料药的盲目投资和鼓励企业发展技术,优化国内生产秩序和国际竞争环境,目前,国家正在探讨对药品出口实行差别化的出口退税政策,使退税政策向制剂和生物制品出口倾斜。
记者也了解到,此前工信部曾着手研究对青霉素工业盐和6-APA等产品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尽管因为受多方压力影响而最终“流产”,但也表明国家对促进原料药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外部环境同样不乐观,由于中国原料药的廉价,印度等国不断发起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欧盟和美国监管部门则想以中国产品技术标准需要提升为由制造进口门槛等。
“但是政策因素和外部环境变化难以掩盖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比如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结构亟待升级等现状,提升中国原料药行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生产技术才能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上述工信部官员表示。
成功的先例
目前国家鼓励的原料药升级方式是:中间体生产企业向原料药领域转移,大宗原料药向特色原料药转移,特色原料药向制剂转移。
浙江华海药业已经基本转型成功,该公司副总裁王飚分享经验说,金融危机以来,华海明显感受到了危机,公司利润率严重下滑,下游海外高端制剂企业向上游供应商压价压得非常厉害,并且仅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就能抵消全年30%的利润。
“我们考虑到机会有这样几点:内部看,一是我们的特色原料药有一定的规模,二是上市募得了资金,三是技术人才储备已经足够。”王飚说,“外部看,目前国内竞争日益剧烈,而华海在国内市场的基础及其薄弱,跨国公司正在大举进入仿制药,尤其是中国市场。我们推测,5到10年内跨国公司会大范围进入仿制药领域,而中国市场必然成为首选,那么,当中国的跨国公司仿制药与本土仿制药价格相当甚至更低的时候,中国仿制药工业就将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
“对于华海,与其把我们的沙坦类原料药给外国公司做原研药和仿制药,不如我们自己做仿制药,我们当时认为有成功的可能,因为我们就是自己最大的原料药客户。”王飚说。
据了解,华海当时倾尽所有去完成这个战略,在美国和欧洲建立公司和网络,目前已拿到FDA8个AND,今年海外市场估计能达到2.5亿元。
此外,目前已成功转型为特色原料药出口商的常州制药的一位副总则表示,国家“十二五”医药出口每年20%增长的愿望很美好,但升级发展的未来预期仍然有压力,企业也需要很多时间和资源投入,期待政府更多的配套政策。
商务部产业司领导则在原料药企业国际化方面进行讲解,他认为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的国际化,要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第二是标准的国际化,包括产品、服务技术要服务于目标市场的需要,比如欧盟62指令,同时尽可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甚至发起标准的制定;第三是品牌国际化;第四是营销国际化,把国际市场当作国内市场来做,实现营销和售后服务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