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跨国药企本土化正在加速。6月7日,美国强生成功收购广州倍绣公司,计划将后者作为强生生物外科产品在中国的主要产品研发及生产平台,并向中国市场乃至亚太地区提供强生创新的医疗解决方案。这是强生首次在华收购医疗企业。而在此前两天,美国默沙东药厂与智飞生物就口服轮状病毒五价活疫苗签署了《开发、推广和经销协议》。目前默沙东已撤销了其在华销售队伍,全部转向智飞生物的营销体系。
这不像是一种巧合,近段时间,BD中国、赛诺菲、辉瑞、葛兰素史克等,或并购或合资,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其在中国深度本土化的进程。
借道下沉
记者注意到,跨国药企在华并购投资显得更为主动和深入,而不仅仅是追加研发投入。以默沙东与智飞生物联姻为例,双方的利益价值点契合越发紧密。轮状病毒是引发婴幼儿严重急性肠胃炎的首要原因,中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而目前国内的接种率不足10%。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及该疫苗接种程序计算,该类产品市场容量超过数千万支/年。有基金公司医药研究员分析道:“如此潜力巨大的国际大品种,默沙东肯拿出来与智飞生物合作,主要是因为默沙东在渠道方面的软肋。”
“借用智飞生物深入覆盖终端的疫苗营销网络体系,让出中国区的专营权,并在前3个上市年度支付当年产品出厂销售额的2%作为市场推广费也是权宜之计。”该分析人士认为,默沙东意图很明显,希望快速直接介入中国基层市场。而智飞生物目前覆盖到300多个地市,2300多个县区和12000多个乡镇,社区的接种点正是它所需要的。
就像辉瑞中国投资5000万美元,成为上海医药的基础投资者一样,为了销售的深度,网络渠道建设成为跨国药企的当务之急。当然,新一轮本土化浪潮对实现生产转移同样体现出了激情。强生公司将在已投入收购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广州倍绣公司追加投资,初期投资总额约2亿元,使产能翻番。未来,强生将继续向企业投入资源,扩充设备和产能,从而使企业产品生产能力最终达到目前的5倍。
而上个月BD中国在苏州启动的生产二区胰岛素笔用注射针生产线项目更是豪掷20多亿元。“新医改正在重新调整中国的药品格局,实现本土化生产,既能确保产品质量,又能降低运营成本,可灵活地适应中国市场末梢的竞争。”BD全球副总裁、中华区总经理邓建民一语中的地讲出了外企这一轮本土化运动的原由。
类似的举动正在频繁地发生在其他跨国同行身上。赛诺菲近日宣布,作为9000万美元扩建计划的一部分,赛诺菲北京工厂扩建的“来得时预填充SoloSTAR无菌灌装线的建设”第二阶段项目启动。
“中国化”再造
从《2011年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2011年我国总诊疗人次中,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者达38.1亿人次。
与上年比较,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增加2.0亿人次,病床使用率85.0%,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此外,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提高至75%,并将肺癌、胃癌、糖尿病等12个病种纳入大病保障试点范围。今年跨国药企不约而同地发力深度本土化,归根结底是缘于中国医药市场终端格局的变化。
而这一点,从前述跨国药企的老总们纷至沓来的中国行及其发布的中国战略就可看到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及重视程度。“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市场,更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邓建民是这样理解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已从最初的市场开发、转移生产上升,到战略规划、资源调配、政策对接、产业生态布局等更高层面,中国元素已成为外企全球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业证券分析师王晞则认为,随着新药研发的日益艰难,国际制药巨头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纷纷将研发和生产等业务逐渐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近年来外资药企的一大趋势。“这表明,外资药企不再简单考虑如何把国际畅销药带进中国销售,而是更加注重研发适合于中国和亚洲人群的针对性药物,并大幅扩张在华的产能。”
在调整的中国医药格局中,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也是外企面对的与本土企业一样的现实。“从目前的表现特征来看,下基层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获取三四线渠道。上药作为辉瑞中国市场最大的分销客户,辉瑞的投资可谓水到渠成。二是借力。随着未来几年专利药的陆续到期,仿制药市场竞争生变,辉瑞牵手海正药业、默沙东联手先声药业等,通过收购,使产品线在高端和中低端全面布局。这些企业已经认识到,无论产品、研发还是人才,都希望贴近本地实际需求。
分析人士坦承,“现在也看到一些风险,由于收购价越来越高,外企在华的本地化战略成本越来越高。但是,综合来看,随着中国市场的成长,以及与全球市场的对接,有不少跨国公司开始希望反过来把中国本地培育出的优秀产品、思路、经验和人才推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