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腹泻是5岁以下小孩子的常见疾病。5月,中国部分地区已进入夏季,气温升高,儿童腹泻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卫生机构的调查表明:城乡各级医院滥用抗菌素的现象相当普遍,其中80%的腹泻患儿处方中使用了抗菌素(不少是高档抗菌素),这是抗生素应用中的一大误区。
专家告诫:腹泻滥用抗菌素,祸害多。小儿腹泻,应先辨明症状,再对症下药。
辨清感染性与非感染性
小儿腹泻有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之分,腹泻的原因也多种多样。腹泻可分成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感染性腹泻除细菌感染外,还有病毒感染、细菌毒素感染(如食物中毒)等。而只有细菌感染性腹泻,才有应用抗生素的必要。非感染性腹泻也有多种原因:如饮食过多、气候变化受凉、消化不良和食物过敏,以及小儿喂养不当等。另外,消化道外的器官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如呼吸道感染(上感、气管炎,肺炎)、胃癌、肠癌等常伴有腹泻,原因就在于病变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要鉴别是否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主要依据,在于是否有脓血便。
滥用抗菌素或致严重后果
卫生部制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关于腹泻的治疗原则为:病毒和细菌毒素(如食物中毒等)引起的腹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的腹泻,首选药物为黄连素、喹诺酮类(即沙星类,12岁以下小儿禁用)、磺胺类药和阿莫西林等,应杜绝使用高档、广谱抗生素。
专家指出,腹泻滥用抗菌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将导致极大的后患。抗菌素虽然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但是也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菌群,造成菌群失调和细菌的耐药性,可导致继发感染和二重感染,使急性腹泻转为慢性腹泻,给今后的治疗增加难度;更为严重者可导致霉菌性肠炎、伪膜性肠炎,危及生命。
实践证实,对于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水样稀便,不应该用抗菌素,而要用抗病毒药和微生态制剂;“鸡蛋汤样便”为消化不良(可能为受凉、过敏等)所致,更不要使用抗菌素。
看大便析病因
那么,我们如何分辨孩子的腹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大便的外观和性质等,初步判断腹泻的病因。如大便有腐臭味时,常提示蛋白质消化不良,多泡沫提示糖消化不良,外观油腻提示脂肪消化不良;若为血便而粪质极少,伴阵发性腹痛,大多为肠套叠;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2周岁以下的小儿,好发于秋冬季,先吐后泻,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大便呈蛋花汤样,可达10~20次/日。以上症状的腹泻,不必应用抗生素。只有当粪便含黏液、脓血、伴有里急后重,可达10~20次/日,考虑细菌性痢疾时,才要用抗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