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我国股票市场医药板块出现逆流入市的显著动向,表明《规划》对于医药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的整体形势起到极大的提振作用。
转向“高级化”
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行动纲领,而《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其在医药细分领域的具体响应,同样鲜活地传递了转型升级这一主题。医药工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主要指向两个模块,一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是技术结构的优化。
产业链整合
《规划》提出,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个以上,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0个以上,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
对比“十一五”期末“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10 家,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43.4%”,行业格局将形成跨越式的提升,而且《规划》中首次提出年销售额“500亿元”量级。
而在承担医疗体制改革重要攻坚任务的基本药物方面,《规划》同样提出了明确的集中度量化要求——“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主要品种销售前20位企业占80%以上市场份额”。
透过《规划》的上述要求不难推断,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即提升产业集中度,这一方向也延续了《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的导向。
“十一五”期间,一大批具有规模实力和资金实力的优质医药工业企业通过内生式和外延式两种扩张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优势,但数据对比表明其与大型国际医药企业仍具有悬殊的差距: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年销售仅为全球最大制药公司辉瑞的2.2%。
“十二五”期间,产业集中度提升的进程势必将加快,且会明显体现出《规划》提及的“新趋势”。除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重组困难落后企业等购并现象外,研发和生产、制造和流通、原料药和制剂、中药材和中成药企业之间,甚至全产业链意义上的上下游整合也将大规模呈现。在国家药品价格政策、招标采购政策等多重挤压下,药品盈利空间正在不断萎缩,加强产业环节间的联结无疑成为重多企业掘取利润的首要选择。
技术创新
《规划》要求,截至2015年,全国药品生产须100%符合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而已经实施的新版GMP对于药品质量管理水平较第一版有了显著提高;同时颁布的新版《中国药典》对于药品安全性的检测标准也有了明显提升;加之已经初具体系的药品电子监管制度的实施,已经使得规划对于药品质量方面的要求跨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质量标准的提升抬高了医药工业领域的准入门槛,有益于形成淘汰机制,那些技术意识落后或技术能力不足的企业将面临被剔除的危机。这种危机也自然形成了医药工业进行技术维新的“倒逼”机制。
技术优化(或技术创新)正是贯穿《规划》始末的重要主线,被反复提及。
比如,针对基本药物,《规划》规定,要“提高基本药物生产技术水平。支持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加快实施新版GMP 改造,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再如,《规划》要求推进医药工业绿色发展,并提出具体量化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这同样需要企业通过开发应用生物转化、高产低耗菌种、高效提取纯化等清洁生产技术予以实现。
细分行业受宠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要求,《规划》确立了生物技术医药、化学药新品种、现代中药、先进医疗器械、新型药用辅料包装材料和制药设备等五大重点领域。在政策扶持和指引下,这五大细分行业或将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被列为五项重大领域之首,又身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七大主要行业,生物技术医药具有多重“重点”身份,势必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性扶植。而从生物医药的市场表现来看,其在全球医药市场的销售收入已连续多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是全部药品销售收入增速的两倍以上。据估测,到2020 年,生物技术药物占全部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将超过1/3。极佳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发展轨迹以及充足的市场空间,使生物技术医药在“十二五”期间的成长性普遍看好,而从来自各证券公司的评价信息,也大都给予生物技术医药关联企业“预增”的评判。
化学药物重新回归“第二”的位置,其实与当前所处的市场环境息息相关。其开发除了纯粹意义上的新药,尚包括通用名药新产品的开发,而后者也成为《规划》重点照顾的领域。
《规划》指出,5 年内全球将有130多个药物陆续专利到期,总销售额在1000亿美元以上,其中一些品种的临床应用短期内很难有新品种替代,而且,囿于原料药的匮乏,国际制药企业难以形成绝对的控制,这将为通用名药释放很大的市场空间。上海强生制药亚太区研发资深总监刘江南之前就曾表示,大量专利药品的专利到期,将成为拉动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在这一前提之下,“十二五”期间预计将有大量医药工业企业以此作为发展的突破口,竞争自然也会相当激烈。
针对中药,《规划》提出“继承和创新并重”的发展策略,并作出了具体解释:针对中医药具有治疗优势的病种,发展适合中医治疗特色的新品种,重视中成药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加快现代科技在中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和完善中药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其实,对于中药的发展前途并不存在可质疑的空间。国家扶植中药的产业政策层出不穷,来自政策层面的呼唤足以吸引工业企业的注意力。
医疗器械与重大新药、中药现代化同被列为新近发布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其受关注度绝不亚于生物技术医药。业内人士预测,“十二五”期间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将翻一番。但看《规划》原文,医疗器械前被点缀“先进”定语,这同样指明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方向——高端化:针对需求量大、应用面广的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仪器、急救及外科手术设备、专科医疗设备等,大力推进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开发,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水平。
新型药用辅料包装材料和制药设备,首次被定入发展规划并被列为重点领域。相对来讲,其相关产业具有市场规模小、产业结构散乱等特点,但其重要性在倡导医药工业高成长性及医药产品高质量性要求的《规划》中凸显出来,被定义为“提高药品生产水平的重要支持产业”。对于从业者来讲,能否利用《规划》出台的契机尽快完成技术创新并提升产业规模,将成为主导其发展空间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