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基药目录扩容的变与不变

发布日期:2012-04-01  |  浏览次数:53662

400种西药、200种中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要“变天”了。

历时两年半时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迎来新一轮调整。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情况来看,不可否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这是新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中完成情况比较出色的;但从市场角度来看,也是争议最大的政策。

三年医改小收官,基本药物制度接下来的走向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作为该政策的重点之一,基本药物目录也吸引了众多目光。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行业内就开始流出多个版本的2012版基本药物目录。而在不久前的两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公开表示,即将出台的新版基本药物目录主要包括WHO推荐的400种西药,另外配有200种中药。

应该说,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本身是一种变化,并将会引起市场的变化。但是,就基本药物制度而言,这只是一种量变,如果不从体制上着手,很难引起质变。

量增的困惑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基本药物目录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之后,开始进行大调整,显然不是纯粹的“拍脑袋”。从各地的实施情况来看,多数地方反映基本药物“不够用”。业界普遍认为,这是基本药物目录调整的最大动力。

“基本药物不够用,无法满足医疗需求,是各地意识上出现问题,现在各种目录总计有数千种药品,怎么可能不够用?”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基本药物是 “有限”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情,不能盲目地扩容。而且也完全没有扩容的必要,因为再怎么扩容也不可能满足全国的需求。

在于明德看来,基本药物不够用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零差率销售伤害了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利益,导致医生没有积极性,与患者受惠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上很多地方补偿不到位,更是使得这一情况恶化。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各地增补目录就是为了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问题,通过各地开的口子来进行补贴。”重庆科瑞制药集团董事长申文求表示,基本药物目录是否应该扩容,取决于扩容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解决无药可用肯定是好事;但如果是为了解决收入问题,扩容就是坏事。

按照调整思路,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将根据各地药物增补的情况,归纳出一些使用率高的药物进来,同时增加了一些专科用药,比如抗癌药等。不难看出,新版基本药物目录除以前的常见病用药外,还可能会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包括一些大型医院的必需用药,将不再区分基层版和大医院版。

对此,于明德认为,基本药物目录把抗癌药也列入到了其中,显然是欠科学的。他表示,基本药物由国家买单,进入目录的药品越多,国家财政压力就越大,如果真的把抗癌药、专科药都纳入其中,国家财政能否支撑是个大问题。

申文求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指出,不分基层版和大医院版、增加专科药理论上能一定程度地够缓解用药问题,但实际上还是在解决医疗机构收入问题。面对国家的政策变化和补偿不到位,医院必然要用一些高毛利的药品来让自己生存,而只有独家品种或竞争不激烈的品种才有这种空间。

“由此会导致一个现象,一些药企削尖了脑袋使自己的高毛利药品或独家品种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申文求认为,最后这些品种会成为国家的负担,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只是解决了医疗机构收入问题,而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质变的关键

从当前进展来看,新版基本药物目录仍然在征求意见,离出台还有一段酝酿期,但扩容似乎已经定调。

那么,扩容会给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带来积极作用吗?在于明德看来,要想进一步推动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不在于目录,而在制度本身。

现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受争议最多的无疑是价格和质量问题,特别是基本药物的价格,在“安徽模式”之下,只有更低没有最低。在此语境下,作为基本药物的供应方,药企要么亏本生产,要么干脆放弃这一市场,更有甚者不惜偷工减料,由此也带来了质量安全隐患。

“必须彻底解决价格机制。”申文求认为,国家完全可以成立一个专家组,由物价、药监和卫生部门一起进行药品成本调查,来确定基本药物价格,不能一棍子打死。而且现在的价格机制很多时候成为了地方的政绩,成为了一种浮夸和伤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药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能够解决定价问题,一旦出现无法满足医疗需求的情况,那么基本药物目录扩容自然会水到渠成。对扩容的药品完全可以进行调研,哪些药品用得多,哪些药品用得少,是否真正是老百姓需要的药品,朝这个方向去补才是正确的做法。基本药物目录该不该扩容,增加哪些品种,关键问题在于扩容是为谁服务的。

当前,政府一再强调新医改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但真正需要改革的却仍然在浅水区。“什么是深水区?应该要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调整目录、推行安徽模式等都是无效劳动,真正的有效劳动是进行公立医院改革,推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于明德表示,国家宣称到2015年实现医药分开,但就现状而言,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和进展,完全看不到曙光。

回到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不难看出,已经走过三年的新医改更多的是在“药改”,而 真正的“医改”仍然处于试点阶段。这才是一个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

独家观察 

苦与乐

对于多数国内药企来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两年多时间是一段迷茫之旅。这种迷茫来源于基本药物价格。当下,为保住市场,一些企业不得不亏本生产,特别是生产厂家众多、竞争激烈的基药品种,根本就没有办法生产。一位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老总甚至用“血淋淋”来形容基本药物的价格。

此前,有行业专家曾表示,药企可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国家也曾提出定点生产,希望以此来鼓励药企生产和供应基药。但事到如今,定点生产除了去年有过一段时间的热炒外,现已经销声匿迹,而通过规模化生产来获取经济收益更是一个笑话。

西南地区基药生产规模最大的药企之一的重庆科瑞制药,去年全年基本药物销售亏损高达三千万,有些品种如果按照中标价格来计算,连毛利润都是负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也无怪乎许多药企会产生“害怕”的情绪。

不过,对于基本药物制度,并非所有企业都害怕,很多企业的独家品种尽管国家进行了降价,但仍然有较大的操作空间,还存在较高利润。可以预见的是,目录一旦扩容,许多药企将会通过“公关”把自己的独家品种挤入新版基本药物目录,以获取市场。

真正受到政策“伤害”的,将是那些品种基本上都是大普药的企业,因为在降价潮流之下,不得不与国内数百家企业打“价格战”。而这些大普药,才是真正的基本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