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外企高端OTC品牌药品在基层市场推广的有效路径

发布日期:2012-04-01  |  浏览次数:59499

随着OTC产品竞争的加剧与产品差异性的缩小,同类同质产品充斥市场,同时,消费者的观念也发生转变,更重视心理满足,通过产品特性形成区分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此情况下,OTC品牌营销应运而生。当前,中国医药市场快速扩容,基层市场更是迅速膨胀,为争夺更多的份额,如何更好地下沉到基层,就成了OTC品牌营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期,编者为您梳理目前内、外企OTC品牌营销在基层的发展路径以及各自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或许,您可从中窥探到些许奥秘。

伴随医改政策的落实,从2010年起,中国医药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基层市场潜力凸显,预计第三终端将有大幅增长。面对大好的机遇,农村基层市场已被内企捷足先登,许多外企对此一筹莫展,但从长远来看,务实、创新、行动快的外企,将拥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我们先来看看成功企业——内企的方法:广东某企业KZ,一个小儿退烧药底价一年销售近3个亿,他们主要靠的是一支拥有600个代理商的队伍和一套严格的市场管理制度;黑龙江KH药业,将开发客户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要求基层代理商必须自带汽车申请代理权,现拥有40000个终端客户的资料,两个极其普通的产品,年销售额均超过5个亿;江西RH药业,运用“广告拉动+密集分销”的不变模式,成功打造了企业品牌和5个产品品牌,其中3个产品销售额过5亿。

上述企业获得成功,归功于其对基层市场的充分了解和营销模式的创新,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借助社会网络资源”,“把自己的销售人员培养成市场管理者”。

相比内企,外企首先应该承认,他们中的大多数进入中国后,都是高举品牌大旗,进行专业化学术推广,在医院市场扎根,建立品牌优势和学术优势。但是,外企往往集中于省会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二线城市,远远没有覆盖中国广大的基层市场。拿钙产品来说,惠氏的钙尔奇D在第三终端农村市场几乎是空白。

事实上,外企对农村市场并非无动于衷。为下沉到农村市场,多数外企都尝试采用了很多方式,但其路径不外乎以下几种:或大规模自建队伍,或短时间急于回报,或频繁更换经理,或持续召开订货会。在尚未找到农村市场推广有效路径的情况下,外企的基层活动多半事倍功半,半年下来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最终不得不偃旗息鼓。

从整体上来分析,外企在基层市场难有作为所体现的失误主要有三:

失误一一级商较少,中间分销商较多,渠道过长,渠道推广不足,临终端利益不足,动力缺乏。商业渠道的三员促销和临终端推广是企业扩大业务的有效手段,商业公司的采购员、开票员、业务员对企业产品拥有直接的选择权和推荐权,临终端的三大员推广,效果尤其显著,在此方面,外企明显有欠缺。

 失误二销售人员工作定位失误,将有限的销售人员全部压到终端的医院、药店和诊所,没有充分挖掘社会网络资源。在广大的基层市场,“潜伏”着数以万计的药品居间人,俗称“城乡合伙人”。城乡合伙人是指那些在农村第三终端渗透型的“个体商”,他们可以渗透到一些渠道商和经销商达不到的区域,在第三终端当中,一些正规渠道还没有兼顾到的环节和终端由他们来做。城乡合伙人更多的是依据一个据点,然后以这个据点为核心进药和销售,与私人诊所、民营医院或者县联名医院以及一些专科医院合作,往往以药店或商业公司为立足点,在县里或者是在地级城市自己开一家或几家药店,或是一个小型的药店加盟式的连锁店,他也可能是商业公司的业务员,销售产品之后与商业公司共分利润。城乡合伙人较分散,难以管理,但是其终端的渗透能力强,可以渗透到企业想不到的角落。

失误三固步自封,不了解内企的营销模式,自以为内企只有向外企学习的份。殊不知,外企的一整套先进管理理念和专业化学术推广方法,早已为内企所熟练应用,内企中大量充斥着外企转内企的营销与管理精英,他们能够更好地结合国情,将业务做大做强。

上述三点失误,与其说让外企走了弯路,倒不如说给外企找到了出路。外企高端OTC品牌产品,在第三终端市场仍然存在机会,因为外企拥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学术优势、资本优势和管理优势,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放下身段,多研究内企的成功方法,扬长避短,将广告与渠道、终端相结合,合理布局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与第三终端市场相匹配的市场管理团队,给予客户和员工合理的回报。如此,不久的将来,中国基层市场必将出现外企争先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