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业内关注的《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最后一轮征求意见稿日前曝光。该办法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近2万家药品流通企业首当其冲将受其影响,影响之大堪称“雷霆风暴”,或将从根本上颠覆我国的药品销售模式。而且,《办法》制定者亦怀揣藉此拉低药价之意。
根据《办法》,药品将划分为流通环节、医疗机构两大类别,每个类别实行不同的差价率加成,即限定每一个环节的最高定价。决策者的初衷,是通过“环节限价”这一强制性措施,从根子上铲除行业内普遍存在的“以药品底价代理卖给商业公司,几经开票倒票进入医药终端”的旧有模式,最终把虚高的药品价格降下来。
看起来这是一个好主意。如果真的得到了落实,对相当数量的药品流通企业,特别是那些实力有限、靠倒票走票生存的企业将是致命的打击;如果真的得到了落实,受影响的不仅仅是药品流通企业,那些过多依靠代理而不是自建渠道,在营销网络与终端建设上缺乏作为的生产企业,也将遭受重创。但由此带来的更严重后果是,我国医药行业多年来高达20%左右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头,虽不至于受到伤筋动骨的影响,但短期内增速受挫却是可能的。
问题是,“环节限价”真的能够全面落到实处吗?西方的哲人说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老百姓的土话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威胁到自己生存的举措,流通环节上的各获益群体、医药终端等必然拿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消解之道,何况“环节限价”这一举措本身就有违市场之规,在实践中亦有一定的闪转腾挪空间。
在“看病难,看病贵”这一老大难得到彻底缓解之前,药价永远是国人瞩目的焦点与难点。而围绕着药价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限定最高零售价格、限定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限定抗生素等类药物滥用……如今则是限定流通环节的加价率。下一步,大概是要限定药品的出厂价格甚至是制药生产企业的毛利率、净利率了。还有多少限价可以重来?
没有人怀疑药品也是一种商品,同样具有并遵循商品的一些固有属性。降低商品的价格特别是刚性需求商品的价格,仅把监管的思路停留在“限”字上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实行综合治理,从供应、需求两方面做文章。房价的治理是前车之鉴。为了降低房价,有关部门推出了限购令、限贷令、限房价等众多行政手段,但最终在降低房价上起重要作用的,是政府保障并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大批量、多渠道地建设更多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
一味地重重设“限”,医药行业有向扭曲方向发展的可能。这绝非危言耸听。实际上,去年初和很多医药界的同行说起,大家共同的看法就是:医药这行的饭是越来越难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