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转让医药商业公司的消息似乎越来越多。面对政策挤压和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中小医药公司老板寻求脱壳机会也在情理之中,但若将金蝉脱壳当成企业的主要目标,则是下策中的下策。
转让乃下策
首先,转让策略的时间不对。当前转让医药商业有三大不利因素:其一,医疗体制改革第一阶段任务收官时期,政策在新的拐点前徘徊,投资商观望气氛浓厚,对成交不利;其二,大商业经过前期的大快朵颐,如何消化还需要破题,继续并购热情下降;其三,整体金融形势不乐观,投资变得谨慎,标的估值预期下降。
其次,逃跑心理是崩溃的诱因。当进攻的士兵有了逃跑准备时,士气崩溃随时会在进攻时发生;一个老板打算将企业转让,就难有心思去做基础性运营工作;如果企业经营转变成眼前应付,时间就会像不断扯皮筋儿的大手,将弹性扯没,如果一直找不到资本接棒,就会很快将皮筋儿扯断。
第三,蒙蔽企业发现机会的慧眼。人在沙漠中跋涉,水源是宝贵的,如果被死亡的恐惧吓花了双眼,就可能与水源失之交臂。一家中小医药流通企业如果坚定了转让的动机,就不太可能关注“无心插柳”的成长机会了。
某医药公司老总说:“眼见我们的生存空间就像旱地上的一汪无源浅水,小鱼儿很快暴露在干地上,企业转让不容易,难道就眼睁睁等着变成鱼干不成?”中小医药商业对未来的风险意识虽然来源于现实,但更多是一种认知。玩过玻璃迷宫的人都知道,眼前的路很可能是玻璃墙壁,眼前的玻璃墙壁也可能是正在寻找的通道。处在迷宫里的人对自身的定位感觉非常重要:如果认为自己已经进入死胡同,就可能放弃探寻前行的道路;如果认为一定有路,只是还没有找到,就会积极去寻找新的道路。中小医药商业感觉到的经营困境是现实:配送业务被大企业抢占,代理产品价格透明度日益增高,毛利高的产品市场空间逐渐缩小,高开返利的法律风险日益增大……如此等等。总之,过去的盈利法子越来越不好使了。
能攻还要会守
这些中小医药商业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认识:“我是企业!”企业从来就没有永恒的业务,也从来没有过不变的策略。如果因为一种策略行不通,或者因为一种业务做不下去,便考虑埋葬自己的企业,那就和没有大米便绝食等死没什么两样了。医药商业公司首先是一家企业,然后是一家商业企业,再然后是一家经营医药的商业企业。一个企业要盈利,要可持续盈利,要不断发展;一个商业企业要通过发挥渠道价值,经营产品,提供服务获得业务;一个医药商业企业,要通过医药类业务的经营来谋求利润。从这些概念分化开来,医药相关的有大健康概念;商业相关的有纵向、横向和专业分工的选择;企业是讲究创新的游戏,变革是永恒的话题。不从狭隘的药品贸易认识中脱离出来,就难以有开放的思维,为企业制造新的前途。
《孙子兵法》说,缺乏胜算的,就防守;充满胜算的,就进攻;防守是因为有力条件不够,进攻是因为有力条件充分。因此,做企业的人多数能攻不会守。在医药行业快速发展、泥沙俱下的环境下,医药商业顺风顺水,一旦市场环境发生转换,企业就不会做了,就开始一门心思地琢磨转让。但是,不论是张飞在长坂坡、还是赵子龙在马谡失街亭后负责断后,无不是以攻为守,而成全身而退之功。
逃跑的念头动不得,中小医药商业作为企业,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将“转让”的念头上升为公司的目标或战略,而要以百倍的勇气去迎接市场竞争环境的变迁;从企业的基础资源、能力和市场机会三个方面多加思考,必要时可引进外脑,为企业设计新的战略通道。企业犹如一辆前行的战车,遇到障碍不过是中途停滞,由于积攒了力量,往往会更伟大地到来。企业转让靠机缘,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企业的日子还必须自己过,与其等待,不如防守;与其防守,不如进攻,设计企业的战略愿景,谋划经营的战略路径,激发竞争活力,笼络人才,在确保活命的前提下,创造机会,打造基础。进攻,不仅会为转让提升估值,而且可能缔造坦途,迎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