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市警方侦破两起假药案件,涉案金额1300多万元。假药贩利用购买的几角钱一条的药店信息,将百余种假药推销到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个省区至少3000家药店。据媒体报道,涉案药店多位于城乡接合部和农村,所售假药均为感冒药等常用热销药品.
出现假药其实不必过于担忧,毕竟,只要假药无法流入正规药品的销售渠道,公众只需到正规药店买药,便不必担心受到假药的祸害。现实中,为了防止买到假药,即便是对成本相当敏感,日常用品统统用便宜山寨货的人群,到了买药的时候,也绝不敢大意,而更多会选择正规的药店,而这显然是出于对正规药店进货渠道的信心。
然而,有道是“一切皆有可能”,对于正规药店的信任,看来更像是一种盲信。君不见,从报道中的假药案件来看,正规药店在假药的凌厉攻势面前,纷纷缴械投降,百余种假药进入3000多家药店,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便轻轻松松攻城略地。
事实上,假药进入正规药店,仅仅是花几毛钱购买药店信息,然后打个电话促销低价药,尽管药店方面明知低价药其实就是假药,但在假药背后的可观利润的背景下,药店经营者的确很难守住防线。尤其是一些本就经营困难,没啥钱可赚的药店,找上门来的假药,没准还会被视作一根来得恰是时候的救命稻草。更何况,尽管进入药店的假药是些常用药,但假药只要不是毒药,其实也没啥副作用,即便没啥疗效,群众也并不易觉察。对于到正规药店买药的公众而言,和真药长得完全一样,价格也完全一致的假药,又安能辨人家是真是假呢?
某种程度上,当假药居然可以为正规药店带来比真药更大的收益和利润,而对应的风险却可以忽略不计,性价比如此之高的假药受青睐,其实完全可以预期。而假药对于正规药店的攻城略地,也必然对真药形成挤压,并让药品领域也从此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尽管假药案涉及药店大多在城乡接合部和农村,不仅是药品监管的软肋所在,这些地区缺医少药,农民对假药的防范、识别能力不强,更为假药转正创造了良机。但正如病毒虽然总是从最薄弱处侵入,但却从来不会止于软肋,而必定会向其他健康肌体攻城略地。假药在农村和城乡接合部“转正”之后,城市必定会是下一个攻克的据点,城市药店恐怕也同样难以幸免。
基于上述视点,假药堂而皇之进入正规药店,固然与药店经营者的逐利性有关,但其背后所暴露出来的药品监管漏洞,不仅壮了假药“转正”的胆,也助长了正规药店的不设防与趋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假药进了真药店,显然不应被当作一件偶然事故,而更应被当作一记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