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药统一定价、定点生产即将尘埃落定——2011年进入倒计时时,这一传闻也愈演愈烈。但是,“现在来看,有些事情似乎还不成熟。我认为,这一政策最近不大可能出台。”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如此表示。
时间马上进入2012年,也就是基药目录三年一调整的最后一年已经到来,2012年9月将面临调整,那么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及相关举措的推进,未来将可能迎来怎样的变化,业内揣摩不断。
焦点1争议定点生产
干荣富认为,基药统一定价一定会实施,但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一些媒体报道药价虚高个案时,片面地认为药价定得太高,而事实上部分药价虚低的情况已经出现,国家发改委承受着不小的舆论压力,因此会很谨慎推行统一定价举措。
由于此前因“唯低价是取”的招标模式,一些基药品种经过招标已经跌至地板价甚至亏本生产。“我们当然希望国家早日推行定点生产、统一定价举措,以保证基药生产企业有合理的生存空间,才能确保药品质量。”山东一家药企的负责人向记者表达了迫切的愿望。
但从现实来看,定点生产尚是未知数。“因为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基药不应该定点生产和统一定价,应该采取市场竞争的机制;还有认为药价虚高环节主要出在药品流通领域。”干荣富对于这样的观点不敢苟同,他认为,医药分开的大前提未实现,药品生产企业承担着以药养医的重担,企业必须拿出40%~50%的费用花在医院和医生身上,那么,药价虚高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并非是流通领域出了问题。“药品是特殊商品,现阶段只有实行定点生产、统一定价,才不伤害企业的积极性,基药生产才能良性发展。”
不久前,业内已纷传41个品种(31个基药、10个独家生产的中药)即将开始试点统一定价。“这件事情有关部门确实讨论了好几个月,除了这41种,一些市场短缺品种国家也有计划定点生产,只是未正式确定启动时间。”有知情人士如是透露。
干荣富是基药统一定价的赞成者。他建议,从307个基药中选出几十个品种作为试点具有可操作性,可选择生产厂家比较少的品种先行试点,以单信封模式即技术标为衡量标准,那么,企业之间比拼的将是生产质量,这样就能确保药品质量。若再辅以合理的统一定价,企业的合法利润能得到保障,就不会再出现质优价廉品种消失的尴尬,企业也不敢冒险掺假。
焦点2定点资格考量
此前,因为招标压价导致无利可图,不少企业在一些省份选择弃标。但是最近,各省开始陆续出现低价抢标现象,据说就跟定点生产有关。
在一些省份,有企业哪怕亏本也希望能中标。有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有传闻说,在一个省(市)必须连续3年中标的企业,才能考虑定点生产资格。
“现在许多大企业和外企,都在低价抢标。对于生产基药的大企业来说,他们的理念很清楚,那就是考虑微利和市场占有率。不抢标,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市场。”干荣富认为,假如基药定点生产交由有实力的大企业去做,那么就可以起到“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也能保证药品质量有一个强有力的体系支撑。
干荣富提醒企业关注,卫生部即将推出的药品生产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共有29条标准,含5大项和20多个小项,汇总分数高达上万分,将用于筛选基药定点生产企业,那些欲争夺定点生产资格的企业,就要做好准备了。“这个体系无疑利好那些大企业和品牌企业,一些小企业或不规范的企业,日子将会比较难过。”
焦点3目录调整版图
前段时间,基药目录将调整的传闻甚嚣尘上,“后基药时代”、“基药制度升级扩展”等字眼也开始出现。但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专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首先是基药目录,国家至今只发布了307种基层版基药目录品种,二、三级医院的高端版基药目录尚未推出,“完整版的目录都还没有形成,谈不上是后基药时代了。”
今年初,卫生部官员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年内计划推出大医院版基药目录。然而,今年即将过去,这一计划却仍未见动静。
“由于地方增补版目录数量不少,给完整的国家版的推行带来很大难度。”干荣富分析说,当初讨论国家版基药目录时,方向很清楚,不能像以前那样有上千个品种入选,将完整版上限拟定为766种。但因为允许地方增补目录,导致各地的数量五花八门。例如上海,增补目录有381种,加上国家的307种就达到了688种,未包括大医院版的数量就已逼近上限,如果加上大医院版,估计会过千种。
“但是,国家规定以省(市)为单位增补,各地基本上从本地出发,难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将来国家版要发展无疑难度很大。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国家版将是一个基本的基药目录,具体还是由各地增补。只要各地方增补目录做好了,国家的基本版也就不需要怎么调整。因此,既然基药都已实行零差率销售,那么增补目录就取决于各地的实力。”
基于此,干荣富认为基层版的307种现阶段不会调整,将来增补版怎么扩展,就要看3点,一看国家版基药目录是多少种;二看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有多大,像上海和广州,财政支持较好的,就会发展得较快;三看当地政府推行的强势程度,像福建的“两票制”、宁夏的“三统一”,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强势支持。
焦点4迷雾中的探索
年内由于出了基药生产掺假事件,业界对于“唯低价是取”广为诟病,一直被视为国家基药集采模板的安徽模式凸显尴尬。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于国家基药制度目前只有去年12月开始推行的版本,并没有升级扩展,只有安徽省基药招标模式经过了从试点到正式出台文件再到现在的巩固完善阶段,称得上是进行了升级,那么,安徽模式的改革仍然是最值得关注的,毕竟其是国家基药集采模式的模板。
此外,业内一直有此共识:政策和制度决定医药市场走向。明年面临换届,新一届领导班子将给行业带来怎样的新生事物,现在还无法预见。因此,基药定点生产、统一定价以及大医院版目录暂时都是未知数,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干荣富认为,企业要争取定点生产资格,必须在新版GMP下符合国家的药品质量要求,可能需要加大投入;其次是要密切留意各地招标的新动向,因为尽管各地都是采用“双信封”模式集采,但是不同省份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了解清楚与企业所在省份的模式有何异同,然后要加强与招标省份政府部门间的沟通交流,企业既要充分认识当地政策,也要让当地政府了解企业,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
干荣富还有几个观点值得企业关注。他建议生产企业,药品价格不妨关注广州,医院体制改革关注上海,基药集采模式则关注安徽。“当然,其他地方的一些举措也值得关注,比如重庆药品交易所,北京的社区和公费医疗改革等。还有就是2010版药典,把307种基药都包括进去,对增补版的基药质量要求也提高了。”
干荣富认为,中药生产企业应该比西药生产企业更重视生产质量,相信未来国家对中药生产的管控会越来越严格。
焦点5改革最大难点
目前,基药部分由国务院医改办主管,医保目录药品招标则由卫生部和国务院纠风办共同负责,这些药品招标将来是否会改革,目前无法预知。
在现在的管理框架下,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基药制度、基药招标还是定点生产和统一定价,改革的起源是因为存在药价虚高或虚低的情况,而这一切改革,难点均集中在医院体制改革上。
不久前,许多医药营销专家就发表观点指出,外界将药价虚高矛头指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有失偏颇,因为有医药利益链条的存在,绝大部分上游和流通企业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被虚高了。
“我认为改革的难点也是在于‘改医’,光是‘改药’,医改是不成功的,如果能有效切断医院的利益链条,那么药价虚高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干荣富表示,国家在惩治医药商业贿赂方面,也须加大法律介入的力度,否则法不责众,一些非法交易会转向暗箱操作,药价虚高难题便无法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