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整个行业翘首以盼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到年末仍未出台,但整体的框架已清晰可见。
根据该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目标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同时,截至2015年,全国销售收入居前100位的企业将占到全行业销售收入的40%以上。而在基本药物领域,将保证主要品种的前20家生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全行业集中度将得到提升。
此外,弥补“十一五”缺憾也成为本次规划将要解决的问题。工业中心西移,以及药品质量提升、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行业顽疾在“十一五”期间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这些造成我国医药行业“多、小、散、乱”的根源,都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解决。
推进工业重心西移
推进工业重心向西部地区转移不但是当初“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也是我国医药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十一五”期间,制定促进我国医药工业重心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策略就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该目标没能实现。
在本次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各地要立足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布局,促进区域医药经济协调发展和差异化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应发挥我国医药产业升级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跟踪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高科技产品,形成与国家接轨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综合性医药生产基地。
此外,针对东部地区的特点,工信部将对一些受环保、能源、土地、人工成本等要素制约发展的产品和企业,积极引导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依托医药骨干企业,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性生产基地,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有序转入,严格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地区发展高污染的原料药和低水平产能的扩张。
为避免工业转移中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转移污染等问题,工信部还将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医药企业向已具备医药发展基础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适宜产业发展的功能区域集聚,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形成管理规范、环境友好、特色突出、产业关联度高、专业配套齐全的医药产业集聚区。
瞄准国际标准
“十一五”期间,发生了“齐二药”、“欣弗”、“佰易”等严重的药品质量安全事件,暴露出我国药品质量管理在标准制定、规范执行、监管等各个环节仍存在不足。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不足,不严格按照GMP组织生产,一些企业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生产条件差,管理水平低,致使药品存在质量安全风险。
“十一五”期间,发改委曾经投资推动100家国内制药企业制剂通过欧美发达国家GMP体系的计划,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在“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将持续推进“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借新版GMP的实施之势,将计划在五年内让所有药品生产企业都要达到新版GMP的标准,国内制药企业面临全面的软硬件改造升级,投资大,任务重。药品质量标准升级将提高医药行业的准入条件,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可以有效地应对,而对一些生产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盈利能力弱的企业可能退出市场。
与此同时,工信部还将推进“质量升级示范工程”,支持制药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提升药品质量标准,开展中药标准化研究和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新版GMP,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发达国家GMP认证,到了2015年,有50家以上制剂企业通过发达国家GMP认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动我国整体医药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此外,工信部还将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消除制约医药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障碍。结合实施新版GMP,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那些资金筹措困难、无力实施GMP改造的企业,对收购兼并后的企业的GMP改造项目给予一定支持。对大型企业跨省重组后的改扩项目给予支持。完善企业集团内转移药品文号的政策,消除跨地区转移文号存在的障碍,为企业兼并收购的资源整合提供便利和创造条件。
以整合抑制重复建设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由于整体资金充裕,但又缺乏新产品、新技术,很多企业围绕着一些老品种盲目新建项目和扩张产能,包括投资一些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新上项目的品种,致使很多品种产能严重大于需求,造成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部分企业在没有明显技术进步和未有效解决污染治理的情况下,在产业转移进程中大规模建设化学药基地,不利于产业整体发展,也给地方环境带来了风险。
尽管多个部门都出台过政策抑制个别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但是都未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十二五”规划将通过修订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产能严重过剩,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发展,引导企业投资行为。制定重点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促进产业升级和有序竞争。
此外,工信部还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核管理,督导各级政府严格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审批权限核准建设项目。提高药品审评审批技术门槛,严格控制新开办制药企业数量。鼓励医药企业之间开展委托加工,提高设备开工率和控制新增产能,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促进委托加工业务开展的办法和措施。加强生产质量监管和环保监督检测力度,查处违规生产行为,依法淘汰不合规的产品和企业,规范市场竞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