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杭州石灰桥的天天好大药房不久前进行了一番整修,整修后的药店不仅扩大了面积,产品也变得更为丰富。其中最为显眼的,莫过于店里卖起了大米。导报记者留意到,药店多元化经营虽然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时至今日,这样的趋势却有愈演愈烈的迹象,究其原因,正与新医改下其生存空间备受挤压不无关系。
“副业”喧宾夺主
众康是位于余杭塘上公交站点旁的一家药店,店面不大,卖得东西却不少,乍一看,俨然一处小型超市。导报记者留意到,陈列架上除了各种处方药、非处方药,日化用品也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从洗发水到润体乳,琳琅满目,其中部分商品的价格还略低于一些24小时便利店乃至超市。
无独有偶。登云路上的天天好大药房刚开业不久,走的也是多元化的路子,偌大的店面里,除了药品,就是种类繁多的日化用品,还有各式各样的话梅、糖果等零食。“现在哪还有药店不卖这些东西的?”谈及这个问题,一名店员不屑地表示。
诚如他所言,目前存有类似情况的药店在杭州确实不在少数。导报记者在走访了好几家连锁药店后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已经从单一经营转向了多种经营模式。一些非医保定点药店还将食用油、大米、洗发水、蚊香等日常消费品摆放在进门最显眼的位置,并给出许多颇具诱惑力的促销手段来招揽顾客。
只不过,尽管优惠如此“给力”,消费者却似乎并不埋单。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药店只是卖药的,至于买油买米,去超市显然更为方便。
“去药店买药,就是认准了它是"药店"我们才放心。假如什么都卖,会让人觉得这个药店不够专业,信不过。”对此,家住和睦新村的李静生对导报记者表示,“再说,药店的多元化会不会给管理带来混乱?”事实上,药品、保健品、食品,进货渠道不同、保存条件不同,如何确保各种商品的质量?经营品种多了,店员的服务能不能保证专业?这些都是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采访中导报记者发现,在传统观念影响下,相当大一部分消费者都认为,对药店的“信任”比药店带来的“便利”重要得多。
新医改下的突围
如今,尽管消费者不愿买账,却并不妨碍药店从卖药到卖油卖米的多种尝试。
“这是因为新医改环境下,药店卖药越来越不赚钱。”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此前,与“看病贵、看病难”的公立医院相比,零售药店卖药的优势在于便利性与低价格,而随着基本药物制度、医保门诊报销等新医改政策实施,零售药店卖药的优势逐渐减弱。
导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70%的药品是由医院销售,零售药店只占到30%左右。作为零售终端,药店药品的销量不像医院那么大,和药品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也比较弱,再加上店面租金不断上涨、用工成本大幅提升,药店的利润几乎微乎其微。不仅如此,行业内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药店多是其一。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仅在和睦小区周边,现有的药店就不下六七家。几重挤压之下,多元化也就成了零售药店的必然选择。
只不过,虽然趋向如此,多元化经营目前也亟需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在李静生看来,药店的优势就是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如果能做成类似于社区健康服务店的模式也不错。而如此一来,药店在多元化品类上的选择就必须紧扣“大健康”。“比如药妆、家用医疗器械、母婴产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