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药物性皮炎:激素张弛有道

发布日期:2011-08-30  |  浏览次数:59658

药物性皮炎也称为药疹,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内脏,甚至危及生命,如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  

  致病药物须留心

 专家介绍,以下几种药物均可能引起药物性皮炎:

  砷剂 注射几次以后可能出现过敏引起的急性中毒症状,也有患者长期应用以后才出现皮疹。皮损往往为广泛的大疱、丘疹、脓疱,严重时可引起剥脱性皮炎,少数人可引起副银屑病、扁平苔藓、玫瑰糠疹或点斑状色沉着斑等损害。 

  解热镇痛药类 常引起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剥脱性皮炎等。 

  安眠镇静药类 引起麻疹样红斑、血管性水肿、多形红斑、扁平苔藓样皮炎、固定型药疹及剥脱性皮炎。 

  抗菌药类 尤其是青霉素的注射可引起过敏休克反应,迟缓反应表现瘙痒症,麻疹样红斑,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甚至剥脱性皮炎。 

    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制剂 常引起脱发,剥脱性皮炎、黄疸及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药 中药引起过敏反应逐渐增多。最常见为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性药疹及口腔粘膜糜烂。

  因此,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熟悉各种药疹类型,观察临床表现及发展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才可作出药疹的诊断。在临床上用药后发生药疹,停药后消失及再用时复发的药物史很有诊断意义。药疹是常见病,诊断药疹时要客观分析、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原则:及早、足量、快减

  “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相似药物,加强支持疗法,防止继发感染。根据病情轻重给予不同处理。”周再高认为,轻型药疹,酌情选用1~2种抗组胺类药物、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葡萄糖酸钙等非特异性抗过敏药即可。如皮疹较多、瘙痒明显或伴低热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重症药疹应及早、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静脉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调整好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注意有否内脏损害,并予相应处理。重视皮肤、粘膜的护理,根据皮损的类型选择外用药物。

  据介绍,糖皮质激素是药疹的首选药物,应及早、足量应用,并尽可能快减:

  及早是指在确诊药疹特别是重症药疹后要尽快应用糖皮质激素,最好立即给药,因为药疹的变化较快,重症药疹变化更快,进展迅速,因此要及早控制病情的进展。

  足量是指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可偏大,轻中度药疹可给予相当于泼尼松40~60mg/d的剂量,重度药疹如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可用到甲泼尼龙80~120mg/d,甚至可用冲击疗法(甲泼尼龙500~1000mg/d 或相当量的地塞米松, 连续3~5天),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迅速控制病情,减少不可逆损害的形成。

  快减是指糖皮质激素一般为短期给药,一旦病情控制,即可快速减药,如每次可减原剂量的1/3~1/4, 可在2~4周内减至停药(重症药疹如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可能需更长时间)。

  皮疹局部可用中强效药物性皮炎外用制剂,有合并感染时可用抗菌药物外用制剂或复方制剂。

  熟悉药疹类型有助诊断

   发热性药疹    

  临床表现为麻疹或猩红热样红斑,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40℃)、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始于面部躯干,以后泛发全身,有瘙痒,轻重程度不一。轻的仅出现散在的少量红斑,有轻度瘙痒,停药而自愈。重的可密集全身,常伴有全身浅部淋巴结肿大,应密切注意其可能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因后者预后不良。   

  药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为患者服药后不久体温迅速上升,可超过40℃。皮肤先有红斑,迅速扩展增多,由红色变褐红色,经1~2天后,广泛的红斑上发生松弛的大疱,大疱不规则,疱膜容易擦破撕剥,露出疼痛的大片糜烂面,粘膜也成片糜烂及剥脱。患者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伴有高烧和内脏受损的表现。可发生黄疸、血尿、肾功能衰竭、肺炎、昏迷、抽搐以至死亡。  

  剥脱性皮炎   

  可由于不同的原因引起,而药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常常由于对一般的药疹患者未及时停止致敏药物和适当处理,致使病情发展,皮疹融合而成为剥脱性皮炎。也可为病情一开始即为突然发病,高烧40~41℃,持续不退,瘙痒性的麻疹样红斑融合成大片或弥漫性的潮红,有明显的肿胀,全身浅淋巴结肿大,肝脏亦可肿大,压痛甚至出现黄疸,脑或肾等也受损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蛋白尿等,甚至死亡。应与银屑病、皮炎类疾病、毛发红糠疥、蕈状肉芽肿等引起的红皮病相鉴别。   

  增殖性药疹

   在用药2周~数月后,患者发热,周身不适,关节疼痛,全身浅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皮疹是弥漫性红斑、水肿性、大疱性或蕈样肉芽肿状损害。触之相当坚实,主要见于躯干疏散分布,不规则,边缘清楚约3~4cm直径大小,经治疗症状逐渐消失,全病程约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