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医药行业快2年了。至今仍不断有人问我:你最初为什么会选择做药?
我大学毕业后做了7年老师。如果当初不是那么毅然决然地离开,我现在应该还在市中心的那所医学院校,在领导的器重、学生的拥戴下,悠然享受得心应手的工作和让无数人垂涎三尺的寒暑假,过两年差不多也该晋副高、升科室主任了。
曾经有人说我天生是做老师的料(后来也有人说过我天生是药代的料,当然,这是后话)。说这话的是当时科室的一位老太太。她从20岁开始做助教,一直到60多岁退休后还在发挥余热站讲台,从青丝到白发,她拥有了一个副高的头衔、一套单位分配的三居室、无数记得或不记得她的学生和对青春岁月絮絮叨叨的回忆。她让我感觉崇高,也让我感觉惶恐和悲哀。
我不要这样的一辈子:从30岁就看到60岁的自己,余生毫无悬念、一览无余。
常常想起那个著名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扔到沸水里,由于顷刻的刺激,青蛙能够迅捷地跳出去,死里逃生;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到温水中慢慢煮,等到发现危险来临时,它已经无力逃脱……
象牙塔内是一锅温吞吞的水,我不想做那只“温水青蛙”。
在生完孩子,做好生活的基本安排之后,我决意跳离。
对于学医学出身的我而言,做药是当时最顺理成章的选择。更何况,在我的身边不乏业内朋友,他们的成长速度对我是不小的激励。
给我最大“刺激”的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兼男朋友(后来的老公)。
学生时代的他基本上只能算我的“粉丝”之一,农村出身的他带着乡下孩子特有的质朴和腼腆,身形瘦削、其貌不扬、寡言内向、成绩平平,因不善走关系,没有勾兑好年级老师,毕业时分配到了成都一家效益极差的厂医院,每月挣2、3百块钱。一年后迫于生计他辞职开始做药。
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已是著名外企的经理,收入增至当年的N倍,更重要的是,从外在形象气质到内在的能力修为,他都脱胎换骨般“与时俱进”着。他努力,他成功,他快乐。他象长了翅膀的毛毛虫。而我,在自己狭小的与世隔绝的天地中,只在做梦的时候,才奢想着幻化成蝶。多数清醒的时间里,我在他的“日新月异”和我的裹步不前间失落彷徨。
直到我下定决心离开学校,也到这个完全不同的花花世界闯一闯。
促使我做出这个让不少人跌破眼镜的决定的,还有另外一个朋友。
她也是我的同班同学,一个大方漂亮、能歌善舞、品学兼优的窈窕淑女。她是我大学5年里的暗争(暗地里竞争,嘘~~~,她可能不知道的,嘻~~~)对象。她皮肤比我白很多,成绩比我好一点,官比我高一级(我是班上的,她是年级的),但我自认为比她聪敏智慧(恬不知耻地说)。毕业后她通过关系进了成都排名第二的医院,一个很多人削尖了脑袋也挤不进去的单位。3年后当我们还在眼红的时候,却传来她想出来做药的消息。不久她去了一家不错的外企并很快顺利升为主管。她说她比做医生时收获了更多的RMB和成就感。
不破不立。她能够做到,我为什么不能?!
我跃跃然然,想要在还没有丧失最起码的扑腾能力之前,破茧一试。
经过朋友的推荐,在老公的培训下,我极其顺利地通过了主动求职路上的第一次面试,前后只用了3天时间,便如愿被某外企录取。
在学校领导同事的唏嘘声中,我果决地办理了辞职手续。年近30的我,丢掉了捧了7年的铁饭碗。
在此之前,我为自己设计了前途,给父母交待了退路。我设想着从代表开始,锻炼、学习、积累3、5年后,如果我热爱了做销售,就努力升主管、地区经理、大区经理……在这条路上好好走下去;如果我在销售中找不到乐趣,就尝试转向市场部或者培训部,那应该是我会喜欢的职业;如果实在在这个行业做不下去,那我就考研后再重新去做教师或者医生----当然最后一种假设只是说给父母听的。
我向来不爱给自己留后路,这让我只能努力向前。
把批准辞职报告交到新公司的那天,我的心里踌躇满志。
我不能确定,破茧之后,小青虫是否都能幻化成蝶。然而,我分明看见,我的眼前有一片缤纷斑斓的世界,彩蝶翩翩。
我抖落了身上的尘灰。
我想我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