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药品最好实行政府储备,平时走正常渠道供应,在特殊时期政府储备发挥急救功能
上海基本药物招标效应持续发酵。
在上月底公布第二批招标结果的同时,一份名为“无企业投(中)标品种”的名单也随之同期出炉。记者采访得知,在这份有近40个品种的名单中,多因价格问题被放弃,但是大部分品种都是有替代品或者是有其他规格的同品种中标。然而,名单中的独家急救品种抗蛇毒血清却相当特殊,这一品种完全没有替代品,且从去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处于短缺状态。
事实上,尽管抗蛇毒血清已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但对于供应却没有相关规定。此次该药在上海基药的弃标,再次敲响了急救药储备机制迫切需要完善的警钟。
抗蛇毒血清弃标
“可能是我们业务员技术操作的问题,目前正在协调解决当中。”对于抗蛇毒血清在上海基本药物招标中的结果,目前国内生产抗蛇毒血清的唯一厂家——上海赛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销售主管谢杰向《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其公司网站显示,该公司生产的抗蛇毒血清有4种:抗蝮蛇毒、抗五步蛇毒、抗银环蛇毒、抗眼镜蛇毒。
事实上,一方面是不可取代的及时救命效果,另一方面是使用人群少且具有不确定性,再加上生产流程复杂导致的产能不足,多重因素正将抗蛇毒血清推向一个尴尬的循环:平时大部分医院不愿配备,特殊时刻则无药可用。而有专家表示,被蛇咬伤后如果使用血清治疗,95%的病人可以存活;如果没有血清,病人只能进行透析治疗,不仅治疗费用上万,而且有近1/3的患者可能不治身亡。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往往会出现用药不及时而耽搁对病人的及时抢救。
从去年开始,有多地媒体报道,当地抗蛇毒血清频频告急,抗蛇毒血清缺货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此前外界“利润空间太小,厂家不愿意生产”的猜测,谢杰予以否认,“这个产品的利润空间确实很小,但还未小到不能维持生产,我们会坚持维护生产。”据了解, 生产抗蛇毒血清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且流程复杂,生产一支血清最快也要9个月,流程是将蛇毒注射到马匹上,待马匹对蛇毒产生抗体后再把马血抽出来,提取抗蛇毒血清。此外,抗蛇毒血清需要在特定的温度下保存,有效期只有3年,这都对产能有所制约。在谢杰看来,去年的紧张局面具有特殊性,“由于全国多地暴发洪灾、泥石流,毒蛇被逼挪窝,也因此造成毒蛇伤人事件急剧上升,抗蛇毒血清大量被调往灾区。”而每年的4~10月,是被蛇咬伤的高峰期,“鉴于去年的情况,今年我们已经做好生产安排,应该能保证供应。今年大约生产20万支,大于市场需求,市场每年大概需要5万~6万支。”
除了产能因素,流通和终端储备的问题更不容小觑。由于急救药品不常用、用量少、价格低,加上储备条件严格、物流成本高昂,一些医药商业企业和医疗机构对该类药物不予配备,或者配备的品种、品规不全,常常很难满足一些突发性事件、急救和特殊用药的需求,有医药商业公司负责人士透露,“经营抗蛇毒血清3年,每年此类药品的亏损在10万元左右。”而对医院而言,“城市里毒蛇已不常见,医院一下买进所有的药品,花了很多钱,可能最后等不到一个真正用得上的患者就失效了,储存代价太大。”
商业企业和医院因无利可图而放弃储备,更遗憾的是,抗蛇毒血清目前并未纳入国家药品储备目录。这意味着抗蛇毒血清不能享受政府行政储备的待遇。
地方探索
“急救药品最好能实行政府储备,平时走正常渠道供应,在特殊时期政府储备发挥急救功能。”谢杰建议。
在此之前,曾经有医疗机构向卫生部建言:类似抗蛇毒血清这种罕见急救药品,应建立一省或一个地区的储备库,根据每个季节抗蛇毒血清使用情况以及毒蛇种类分布来预估储备数量。具体而言,可考虑在某一区域内设定一个储备点,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企业,遇紧急情况可随时联络。区域设定本着既不耽误抢救,又避免浪费的原则,根据当地交通情况、常见中毒类型而定。对于动态储备和价格变化形成的损失,政府可对储备点给予适当补助。
事实上,地方探索正在进行当中。据了解,北京市已于去年10月将抗蛇毒血清列入北京市医药物资储备品种目录。而在上月底,“湖南省急救药品配送服务中心”在长沙正式启动。该中心由湖南省达嘉维康医药有限公司承担,宣称将全面覆盖湖南省所有县、市、区,有效解决医疗机构急救药品配备不齐全等问题,降低医疗机构的医疗风险。
该公司董事长王毅清表示,“服务中心每年的经营总额约为300万元左右,但中心不但不会产生任何利润,而且每年可能产生超过100万元的亏损。”然而,这一由企业买单的模式能否长期维持,显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多年前曾建立类似急救解毒用药中心的河南爱生则透露已不堪重负,“由于急救类药品使用不稳定、保质期短、价格普遍昂贵等原因,药品库面临着经营上的巨大压力。”
面对罕见急救药品的困境,究竟如何储备?谁来埋单?政府和民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有效协作?现有的体系还没有完全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