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医药研发创新不能回到原点

发布日期:2011-06-30  |  浏览次数:56036

 

眼下,大型跨国药企的研发中心“东渐”进行时,其中不少移师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与此同时,他们设立于发达地区的研发中心却陆续关闭。今年5月前后,辉瑞和默沙东先后关闭了其在欧洲的研发中心,导致大量研发科学家失业。如今本土药企也越来越注重研发,研发基地、研究所、研究院建立的消息时有见诸报端,应肯定和鼓励,但研发本来就不是易事,要长期有成效地维护更加不易。在鼓励医药创新的当下,本土企业必须避免弯路,摆脱医药研发路径依赖,切实利用好内外研发资源为长远发展服务。
  所谓群体性路径依赖,根源是惯性思维作祟,一旦进入路径依赖,创新就步入窘境。在国外研发遭遇阶段性挫折的前提下,中国的医药研发事业如何不趟进路径依赖的泥潭?  

惯有的依赖

提起医药研发,普遍的认识是风险大、投入高、周期长、成果推广难。说研发是国际巨头才做的事,中国还有众多的中小药企连付出千万元人民币都觉得心疼;跨国企业可以拿上千万美元将有希望的研发成果连根并购,中国还有众多的中小药企连给科研人员数十万元的薪水都纠结;说化学药物研发已经进入平台期,想搞创新,已经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如今,连国际巨头的科学家们都失业了,中国如何做研发?

研发又是充满诱惑的。那些在企业扩张中常常突破行规,以不可思议的价格实现其战略并购的企业,那些在竞争中可以不论成本,不拘一格纳揽人才的企业,以及敢于在一个市场上放长线,不惧亏本培育市场的企业,其雄厚资本的背后,绝大多数是因为研发的成功,有一个或几个甚至是几组专利产品,在市场保护期内攫取了高额利润。

而一些医药企业,常常在对研发结果的渴望和路径的曲折中纠结,天天谈研发思路,年年望尘兴叹,这种群体性路径依赖如果长期存在,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战略展望。  

实用性改善与研发使命

肥鹅是好东西,肥鹅炖土豆何其美味!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的老家,一方面,人们因为天天吃土豆没有肉吃而出现浮肿;另一方面,肥鹅被杀后只留下鹅毛,却将肉埋掉。由于认识上的矛盾,机遇匮乏和机遇泛滥将会同时存在。

群体性的路径依赖,具体表现在医药研发认识上,容易走向死胡同的循环:研发就是这个样子的,不是这个样子就不能称之为医药研发。等竞争对手做出了不是这个样子的事,则先是否定,看对手成功了,接着就是赞叹;等自己想在这方面再做点什么,看到的又是一片红海,于是,又回到路径依赖的哀叹之中。

研发成功的例子在医药领域是有的。大到新药,如先声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恒瑞刚刚获批的艾瑞昔布;小到葛洪脚气水、康王洗剂、速效感冒片乃至王老吉、云南白药牙膏等,不胜枚举。部分人会认为,研发只是一些小聪明而已,很难形成技术屏障,难以达到高精尖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问题,上述观点中对研发技术的理解,可能恰恰是群体性路径依赖的根本原因所在。

医药研发,首先是为了寻求解决健康、康复、保健更好的方法,或满足更加细微的需求。事实上,人们更关心的是药品的实用性,或者说能改善过去方案中那些好的方面。一味高喊“高精尖”,很多时候是为了证明产品更好用、更安全、值高价,消费者最终看的还是实用性——疗效。

除了实用性的改善,研发还有两个使命,一是降低成本,二是减少稀缺资源依赖、环境破坏等生产的副作用。最近某药企遭遇的“环保门”,如果该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有研发方面的突破,就不至于有这样的新闻事件发生。若回归研发使命本身,医药研发就不会误入概念性路径依赖,创新的闸门将向更广阔的天地打开。在这方面,海尔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国药不是旁观者

化学生物制药的研发中国还可以多向跨国药企取经,与此同时,国药中医药的创新与研发,是本土药企不能忽略的。

有效、安全就是硬道理,中医药经过中国人几千年的传承,已经不是国际巨头花若干美元,历时一二十年就能得出结论的。如果借用极少数人在实验室里搞出来的数据、隐蔽的路径和简单的靶向性理论就否定几十代人延续的中医中药成果,也是没有说服力且不公正的。

西方化学药以200年的历史引领了药物发展整整两个时代。在瓶颈面前,国际医药巨头的共同启示之一,是“从古老的东方医药学中寻求解决方案”,“从中医药资源宝库中寻求新药研发模式的突破”。

西方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中药,在为中药发展提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向中医药东道国发起了新一轮挑战。

目前,组分中药的开发已经成为中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开发“组分中药”,就是在中药原方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分离出中药的有效组分,明确各组分的协同作用,确保有效成分的均一性并建立制药标准。同时,企业还可以在“中医辨症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选取有效成分构化成一个没有任何杂质的新药,使其针对性和治疗准确性大大提高。

未来,以成分研究为基础,从中药中寻找和提取有效成分,然后合成新的药品,可能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开展人工合成或半合成。也可以在药效肯定,活性物质基础明确,质量可控的基础上开发有效部位。现代中药研发将可能在预防、康复、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性进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我国的中药以及天然植物药领域的优越条件已经成为国际巨头眼中的“大餐”。如果我们“搂着宝藏却饥饿地盯着别人的腮帮子”,垂涎欲滴,无所作为,用《易经》颐卦的说法,就是“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从“丁”字步到“干”字型

责备无用,医药研发是企业家的大事。一般说来,多数研发人才都是单刀直入地一元思维人才,他们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研发领域,并不缺乏一元思维的研发人才,缺的是懂得研发路径,还拥有研发设计所需的哲学思维体系的人。他们能够在破解问题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寻找灵感,并且懂得组织不同技能的人开展项目的系统研究。这样的人才,是具有二元思维的“丁”字型人才,而“丁”字字体结构中的“回勾”,则暗示着“丁”字型人才是有瓶颈的,这种瓶颈就是容易坠入群体性路径依赖。

鉴于此,就会更加强调医药研发企业最高领导者的责任和远见。企业家的价值就是让研发形成三维思维结构,由“丁”字型发展成为“干”字型,将市场思维融入研发设计体系。

当今中国,医药研发领域具备“干”字型三维思维结构的人才凤毛麟角,企业惟有在企业家的筹划之下,组成“干”字型研发策划小组,不惟高,不惟精,不惟尖,立足企业现状,针对市场需求的空缺点,去做有利于占领市场的研发工作,才是上上抉择。

研发创新无止境,医药研发不论早晚,人才竞争是根本。国际医药巨头越来越认识到,医药研发创新的根本并不完全在于投入,其根本是创新的思维模式,是基础研发理论之上的将哲学思维、市场思维和研发思维相整合的“干”字型设计思维。

拥有“干”字型研发思维模式的药企,就不会遭遇群体性路径依赖的窘境,不会在一次又一次回到路径依赖原点的圆弧上绕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