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FF1493]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该如何应对GMP[/color]
——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王兰明副司长
截至2004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已达到10447家,其中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为7953家。在医疗器械产业旺盛增长的同时,一些生产企业在软、硬件方面的短期行为仍时有发生。医疗器械是救死扶伤的特殊产品,对它的安全监管应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管理;目前发达国家对医疗器械的监管重心也正在从上市前审查逐步向对生产过程的监管转移。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医疗器械生产的监管水平,鼓励先进、淘汰落后、促进发展,一直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几年来,虽然SFDA逐渐加大了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方面的监管力度,但与其他监管环节相比,对于从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到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质量体系的监管仍然比较薄弱。为此,SFDA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SFDA的“三定”方案,于2004年2月明确提出了对医疗器械产业实施GMP的工作规划。
过去一年,在SFDA的组织下,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总则”经多次讨论修改后,初稿已經形成。同时,SFDA还启动了部分类别医疗器械GMP“实施指南”的起草工作,并完成了两类高风险医疗器械(即无菌医疗器械和植入性医疗器械GMP“实施指南”)的文本部分初稿。
面对将于半年后开始实施的医疗器械GMP,很多企业不知如何应对。就此,记者采访了SFDA医疗器械司王兰明副司长。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我国GMP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王兰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的背景:在2000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发布实施之后,各方面的法规体系和实际监管工作都在逐步完善。从对企业的规范、促进企业的发展、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保证市场供应、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制度的建立总是有一个过程。从监管的角度来说,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薄弱环节就是企业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尽管这些年来做了比较多的工作,但是从法规的角度、从监管体系完整的角度,差距比较大。我国的特殊性在于就是市场的不规范。比如FDA,一讲到医疗器械就是3个方面:产品注册、质量体系、医疗器械警戒。我们在“产品注册”方面比较完善,在医疗器械的注册、分类,注册程序这些方面跟国际上已逐步接轨。质量体系方面现在还做不到跟国际接轨。在“质量体系”方面有了一些工作进展,但是离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力争和国际接轨还有一些差距。医疗器械警戒按周内的叫法叫做不良事件的监测和再评价。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方面虽然我们提出了5年规划。(2002.12~2004.12建立监测框架,2005.01~2007.12提高监测能力),但是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在去年修订的第16、15、12号令还有原来的24号令里面,对这方面都有一些要求。但是作为不良事件监测的具体法规还没有出台。
第二是国际方面的情况:发达国家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尤其是对医疗器械准入的管理,都已经采用了质量体系法规。有的国家叫QSR,有的国家叫GMP,但内容都是一样的。他跟p6<门的区别就是,很多发达国家没有生产企业许可证这样一个环节,他是把质量体系融在产品准入(注册)里面做。美国在1976年发布了食品药品法之后,1978年就提出了医疗器械的GMP。1990年美国的医疗器械安全法令颁布之后,FDA又对医疗器械的GMP在1990年和1997年作了两次修改。修改之后的医疗器械GMP从实质性的要求到它覆盖的范围都比以前扩大了。美国GMP跟其他国家不太一样,他是作为政府的法规强制实施的。在产品上市之后,二、三类产品每两年检查一次质量体系,一类产品每4年查一次,这还不包括突击检查。像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也都有这方面的质量体系。欧盟国家按照3个医疗器械的指令对产品进行准入的控制,在审查产品注册的时候也有质量体系EN46000。从发达国家来看,他们没有生产企业许可,所以,产品都围绕产品注册上来,对于产品在市场准入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报告的产品安全性。同时要求企业有一个和产品相适应的质量体系的要求,有这方面的要求才能批准进入市场。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质量体系检查已经比较成熟了,他们关于质量体系的经验有多少是我们能借鉴的呢?
王兰明:从质量体系的角度上来说,大部分经验都是可以借鉴的。问题是,有一些可能目前从企业承受程度、行业发展水平来说,在短期内不能够马上实施。在1992年之后,国际协调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强化,比如1992年成立的GLTF的4个工作组当中,就有2个工作组专门来协调全球各个国家生产质量体系方面的法规要求。非官方组织方面,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9000系列。现在9000系列我们已经转化成19000系列,是国标。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做9000(TC176)之后,专门为医疗器械成立了一个TC210的专业委员会,专门制定用于医疗器械的质量体系,这就是咱们现在说的ISO-13485。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我国的GMP和ISO-9000、ISO—13485系列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王兰明:ISO-9000适用于所有的组织,包括生产、经营、甚至某些管理部门。像药监局、北京市医疗器械审评中心,他们都可以通过这方面的认证,它适用于所有的组织,涵盖范围更广,包括产品、服务。ISO—13485是在ISO—9000的基础上,制定的专用于医疗器械行业的标准。在96版时,ISO—13485是ISO-9000的一个专用要求,二者要合并使用。2003版时它变成了一个独立标准,但是它只用于医疗器械这个行业。国内现在很多企业也通过了这方面的质量体系认证。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也鼓励企业去申请,申请之后能够有效维护,按照ISO—13485的要求,按照这个体系来运行。这样一个体系本身也是国际协调的结果,体现了比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是达成国际共识的。但是它跟我们的GMP的区别在于ISO—13485(国内是YYT-0287)是个推荐性的,不是政府行为。它的运作模式和我们也不一样,它是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去认证的,认证达到它的审核要求之后,就能贴它的标识,我们的GMP与之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GMP是法规要求,是强制性的。
分页标题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GMP的颁布实施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王兰明:企业是比较讲究实际的,企业是一个责任主体,是保证产品安全的主体。生产企业从保证产品安全有效的角度来说,GMP对企业自身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首先这个是企业全面符合法规要求的标志。企业的运行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规,GMP作为法规是企业必须要达到的。第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ISO-9000和ISO-13485体现了比较高的技术水准,并且能在国际范围内达成共识。按照这样一个模式运行能提高企业的自身的管理水平,规范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环节。国内很多的医疗器械企业起步比较晚、规模比较小,不规范的现象比较多,通过严格的执行质量体系肯定会规范他们的运作。第三能够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产品的安全性是通过产品的生产过程来保证的,一个产品上市的时候,不管提供了多少材料,包括临床的、动物的,还有质量检测的,一般来说都是针对样品进行的。过去是靠产品标准来保证产品质量,但是产品标准也不能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均一性等方面,最终还是要靠质量体系,也就是医疗器械GMP。第四,我们现在加入了WTO,医疗器械方面的贸易很频繁、增长也很旺盛。国外的企业进来了,国内的企业也希望走出去。在这种形势下,没有质量体系的保证,外国人是不会认可你的产品的。而质量体系恰恰能够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控制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保证质量的稳定性和均一性。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GMP对企业的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哪些要求?
王兰明:GMP不光是对软件方面,硬件方面也有一定要求。硬件方面不一定具体到哪个设备,但是GMP的条文会让你理解到,没有哪些设备就不能达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