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修身养性之道—“静”、“忍

发布日期:2007-04-27  |  浏览次数:67893

古人的修身养性之道—“静”、“忍”。古人关于修身养性之道,特别强调一个“静”字、一个“忍”字。如,诸葛亮即有“非静无以成学”、“宁静致远”等,而曾国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的所谓“修身养性”,实际上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先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功力。而要“修”要“养”,就首先要能“静”能“忍”,否则,心浮气燥,如何修得下去,养得起来?

  所以,古人说:“躁心浮气,浅衷狭量,此八字是进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静。”“万事忍为上”等等。足见“静”、“忍”的重要。

  对于年轻人来说,修身养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做得比较到位的话,那么可能他就没有朝气了。但是修身养性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又是很重要的境界。

  给不善变通的人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磐无上道。
——《华严经》
 
  一位评论家曾说过:“观察事物,眼光要大如空中的飞乌,也要小如地上的爬虫。”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居高临下看到事物的整体,略去细节部分;另一方面,则要用显微镜放大细部,用透视的眼光来看。如果缺少这两种眼光,要么只能看到大致情况,而无法了解个体的特征;要么,就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而无法窥见全貌。人不能有偏见,心理上偏向任何一方,就会迷失自己。佛教是不折不扣的中庸之道,它的主张就是“由整体看个体,由个体看整体”。这并不只是以鸟瞰法或虫瞰法来观察对方,而是进一步透过对方来了解自己,通过自己来认识对方,即达到一种“人我我人”的境地。

  所以,一个不知变通、头脑顽固的人,往往会固执己见,不能但然接受对方,了解对方,常与他人发生冲突。“色不异空”,肉眼所看到的现象(色)是没有实体(空)的,因此,物质的存在是一种现象,由于无数的原因和条件,所以物质不断地产生变化,世上绝对没有不发生变化的实体存在。“空不异色”,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物质,没有一种具有实体,但由于肉眼只能观察到现象、而看不到实体,所以只能把现象假定为不变,把眼睛可看到的现象假定为存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眼睛所看到的现象,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它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唯有从这两个方面来了解它,才能看到真实。据一位负责培训飞行员的教官介绍,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必须具备集中(综合)和分散(分析)两种能力。飞机是没有任何东西支撑的,要在没有实体的空中飞行,对高度、方向、气温、气压和其它各种状况的变化(空),对仪表等有形的资料(色),都必须时刻加以注意。飞行时,飞行资料和实际情况应该保持完全一致;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际情况和显示资料常有出入。譬如,在海拔五百米的山岳的另一边,飞行的实际高度是六百米,而仪表上的显示是一千米,这种时候,如果飞行员一味依赖仪表显示器、是不难想象其后果的。碰到这种情况时,飞行员首先要确切了解各种状况和资料,然后对照当时的情况,采取沉着、敏锐、果断的对策。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当周围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如果当事人仍然固守成规,不知适当变通,就会受人孤立,最后后悔莫及。
 
  给被视为不中用的人

吾非圣贤,彼非愚蠢,均是凡夫而已。——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
 
  世间有些被他人视为不中用的人,他们在公司里遭上司训斥,受同事轻视,内心十分痛苦。某家广播电台曾播放过一段名叫“天才*秀才*傻瓜”的节目。 问:“傻瓜是什么?”天才说:“我不知道。”秀才说:“我也不知道,我去查查字典。”傻瓜却说:“不用你管。”由此可知,即使被人看成是傻瓜,也不要在意。如果认为自己确实有点儿傻,那么赶紧去找原因并加以补救,才是上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可妄加评论,否则将加倍显示自己的愚蠢。

  释迹牟尼在世时。有一位名叫周利盘特的弟子,由于他资质鲁钝,所以时常受到旁人的嘲笑。周利盘特生性憨直,释尊非常同情关心他。释尊把他叫到跟前,谆谆告诫他道:“要守口如瓶,不要表露自己的意思;不要去做不该做的事;如果你确实能记往这一点,就会有所进步。”周利盘特花了数年的功夫,终于记住了释尊的教导。于是释尊又对他说:“你花了三年时间学会了这句话,现在我要告诉你这句话的意思。“人生在世有十恶,即身、口、意三恶。其中身有三恶,即杀生、偷盗、淫乱;口有四恶,即妄语、两舌、恶口、秽语;意有三恶,即贪欲婪、嗔怒、邪见。“这些罪业合起来称为十恶。只要能够不涉十恶,就可以得到彻悟。”周利盘特遵循师父的教诲,虔心奉行,不久心中的疑念和困惑就渐渐消失了,终于成为一名大彻大悟的人。

  有一天,释尊派周利盘特为五百名女弟子演说佛理,好多弟子心想:“那个傻瓜竟要来为我们布道,看看他能讲出什么道理。他如果来了,我们一定要好好驳斥他。”周利盘特终于来了,他说道:“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大脑迟钝,我一生只学会了一句话,可是,我能自始至终地持行……”整个道场顿时鸦雀无声。原本有意为难他的人,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有一次,释尊带周利盘特进王宫为国王说法,周利盘特在门口被卫兵拦住了。于是周利盘特只好在门外等候。释尊进去向国王说明情况,告诉国王周利盘特是一位觉者。围王就问:“听说他是傻瓜,只学会一句话;像他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大彻大悟呢?”释尊微微一笑说:“国王,知识在精不在多,重要的是去实践。不错,他只懂得我教他的一句话,但是他能透彻明白个中的道理,并且精励持行,所以身、口、意都能保持清净。”

  《法句经*譬喻品》中说:“即使能背诵经文千段,如果不能明白个中的真意,不如只学得一要句,反能除去罪恶。“换句话说,能诵千言而不得要领,反不如始终按照一句真言实行为好。“诵经众多,不了解意义又有什么作用?还不如彻底了悟一句,并身体力行,更合于佛道。”这段经文正好印证了上面的故事。经中又载:释迹牟尼因为周利盘特生性愚钝,就只教给他一句经言:“除垢。”他经过多年念诵、实践,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洪应明在《菜根谭》中也说过:“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万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意旨与佛言如同一脉。

分页标题

  给孤独无着的人

心有定故 ,能知万象生灭之法 ,是故汝等 ,
当常精励,修习禅定;苦得定者,心必不散。
——《遗教经》
 
  当身边缺少交谈对象,必须单独生活时,的确有点难以忍受。即使是厌恶当今社会世风日下而偏爱独处的人,孤独几天倒还无妨;但是如果时间久了,不会发疯亦会发狂。 一九九四年底,一位日本人A君只身前往美国工作。他第一站是到达夏威夷,有一段时间住在马塞诸塞州,有一段时间住在科罗拉多州,前后历时十年,对孤独可谓有一番特别的感受。当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A君按契约规定至少得在国外工作五年。他带着少许旅费,来到异地美国,想回一趟日本可谓难上加难。初来乍到之际,由于思乡心切,不但工作不太理想,而且经常失眠。日本明治时代的旅行探险家B君,只身前往中国内陆新疆旅行探险。当他旅行抵达汉口时,为孤独所困,发出“仰天诉苦天不应,俯地空叹地无声”的感慨。

  当孤独的苦闷无处倾诉时,许多人则藉着唱歌、喝酒和哭泣来聊且自慰,使自己暂时忘却孤独。A君当时既没有朋友,也没有聊以自慰之法,一腔愁绪真不知如何排遣。就在这个时候,《无量寿经》中的“独生独死,独来独去”八个字,忽然跃入 A君的眼帘。它的意思是:“不论生死,人都是孤独的来,孤独的去。”这八个字犹如当头棒喝一般,使他觉悟到自己本来就是孤独的一个人,就是回到国内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心情自然就慢慢开朗起来。

  日本作家、诗人室生犀星曾说过:“故乡于我是遥远的存在。”不过,不管是谁,一旦远离桑梓,心中总免不了丝丝缕缕的思乡情怀;即使回到了故乡,也不一定可以保证一生的幸福。所以,倒不如怀着“四海为家”的情怀,来得更为坦然。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这是一个“基本面”。既然如此,我,们就无须把这种孤独感转嫁到他人身上或归咎于环境,而应当换个角度加以认识,达到一种“身虽孤独心却不孤单”的境界。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的焦虑平息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千万不可自暴自弃,而要有向孤独挑战的勇气,增强信心。对故乡的思念不可过分悱恻,而应将思乡之情化为追求理想的动力。既然生而为人,总难免受到孤独的扰袭;为此,只有真正彻悟孤独的意义,才能在孤独中开拓一块没有孤独的境地。

  给无法开怀大笑的人

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法华经*普门品》
 
  只要稍微留意,我们便不难发现周遭有许多怀有“人生乏味”的想法的人、每天愁眉苦脸的。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一旦步出家门,生命便备受威胁,因此,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公司,都难以开怀大笑。担忧惧怕的结果,往往是变得不大相信人,在不知不觉中笑容就会慢慢从脸上消失,只好靠喝酒或看一些无聊的闹剧,来发泄内心的情绪。笑也分为好几种,有豪迈的大笑,也有“嘿嘿嘿”、“嘻嘻嘻”、“呵呵呵”等粗鄙的笑。法国哲学家本格森以学术方式来分析笑的意义,认为笑是人类所特有的。“真正发自内心的笑,是健康与生命跃动的证据。”的确,精神衰弱和忧郁的人,绝不可能发出开朗的笑声。这种人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将精力花在和他人关系的协调上,所以,他们的笑声绝不是自然的,而是做作的。

  这种滞碍封塞的心,会令他们更内向,更背向别人,将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做着非现实的梦。现代人常有“每天都这么乏味!”、“无聊死了!”、“不管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等感觉,就像忘了怎么歌唱的金丝雀一样,恶魔已深入心中。“开怀一笑”不仅有益干身心健康,更可促进新陈代谢的旺盛,这一点在生理学上已经得到证明。自以为是无聊的笑法,若不会对他人造成困扰,倒还无妨,但难免有些自欺欺人。发自内心的开朗笑声,可以传染给他人,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和谐,彼此也能坦率相待,何乐而不为呢?由衷的笑可以表露一个人的真心,是快乐的源泉。日本诗人曾写了一首诗:不论欢笑的种子多么小,一粒也不能带走,细心地去栽培它,便会萌发出爽朗的嫩芽。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不限时问、地点和肤色,每一个人都能发出会心的笑容,人生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此。当我们失去了发自内心的笑容时,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佛像时刻都露出慈祥的笑容,让我们暴躁、易怒的心得到安慰。面对着微笑的佛像而坐,我们自然会放松心弦,平静心绪。那些不能开怀欢笑,没有勇气把欢笑传给别人的人,妨常学佛像,衷心地微笑吧!

  给无法认真做事的人

舍弃嗔怒,灭除慢心,超越一切事物,不执著于心和物;
心无一物者,苦恼不相随。一一《法句经》
 
  据说,如果将阿拉伯人的头脑剖开来看,脑中一定有一部小小的《古兰经》。或许,这多少有点讽刺阿拉伯人从小时候开始就灌输《古兰经》的意味。所以,对阿拉伯人来说,《古兰经》的重要性仅次于生命。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嘴里诵的是经文,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都是依照经书上的规定。
一位来自伊朗的留学生,他每天都定时做五次礼拜,从不间断。这名留学生为了做礼拜,往往中断正在进行的工作,朝着圣地麦加所在的方向五体投地。他对旁人的眼光视若无睹,口中念诵着:“阿拉是唯一的真主,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如果换成中国人的话,心里一定会想:“唉呀,不做算了,反正这里又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何况又是身在国外,不做也没有人知道。”可是这位伊朗籍学生还是相当认真,虔诚地、踏实地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对比之下,我们的情形又是怎样呢?据调查资料分析,在世界各国中,“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最淡薄”。在日常生活中,极少谈论神佛的名号和经书、经文。春节和元宵节,也有不少人去庙堂上上香,拜拜佛,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宗教味不淡的国家,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与宗教很少相关的。除非特别的情况,一般是不礼神敬佛的。至于虔诚地膜拜灵像,中国人不但不如阿拉伯人,就连欧美人和东南亚人都比不上,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年轻人,对宗教更是冷眼相看,以“无神论”来诠释一切。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中国人的教养比所受的教育差。把中国人组织起来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可是没有组织时肯定是一盘散沙。”

分页标题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呢?历史的原因我们暂且不谈。由于缺少对神灵礼敬的态度,导致人与人之间信赖感的疏淡,相互之间缺乏真诚的态度和凝聚力,这些均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譬如,当我们看到某人一丝不苟地工作或读书时,会禁不住赞叹:“真用功啊。”可是更多的人会揶揄地说:“哼,有什么了不起,假正经。”如果对这些冷淡的目光和不友善的态度毫不理会,始终忠实于自己,努力地工作,必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可是事实上,大部分的人不是为自己的工作而努力,而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如果这种心理过分强烈,群居时则无法认真工作,独处时做事也会失去原则,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分拘泥于他人的看法;只要真诚地待
人,便能坦然地生活。
 
  给心胸狭窄的人

浅水的溪流 ,会发出声音 ;
满水之河,则自然是安静的。
——《 经集 》
 
  郊外的小河,可以听到潺潺的水声,而无垠的大海,却反而不见动静。缓流的小河中,只有小鱼;而静默的大海里,却隐藏着大鱼。小河中的鱼,只要稍有动静,就会惊跳跃起。可是,深渊里的鱼,却悠闲自在地游着。一旦河水上涨,小鱼就有被冲走之虞;而深渊里的大鱼仅仅摆动鳞片,却毫发无伤。譬如陀螺,转动得愈快愈稳定,犹如静止一般。可是,末了要停止时,却摇摆不定。认真工作的人,就像陀螺一般“动静如一”,看起来宁静祥和;不认真工作的人,反而摇摆不定,呱噪不休。《法句经》上说:“深渊水清,如静。”有智慧的人,不会为了小事情而显得慌乱,面临重大问题时也能果断地下判断,轻易地渡过难关。相反,愚蠢的人往往只顾眼前,一旦面临抉择,就会不知所措起来。

  我有一个朋友,每当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或聊天时,往往喜欢打断别人的谈话,破坏气氛。他的表现欲很强,当他提出的意见未被接纳时,就会愤愤不平,无理取闹,常弄得大家不欢而散。成人之美的确不易,但落井下石却易如反掌。像这种人,是永远无法成为政治家、企业家或组织里的调解人的。给两个人等量的工作,耐心的人会坚持到底,暴躁的人就会半途而废。一人悠闲地完成了工作,另一个人却因负荷过重而口出怨言。人有百相,同样是人,却各不相同。因此,才器的大小,往往决定在一个人的工作上,而才器的大小则因人而异。虽然工作分量很重,但是,只要才器相当,就能轻易地完成。对于才器不足的人,反而会显得不胜负荷,而把事情搞砸。所以,过量的工作不能交给才器小的人;工作失败,并不是才器小的人的过错,是错在分配的不当。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不可全凭美貌和年纪来判断,而应该视才器而定。因此,一个人究竟是大人物或小人物,只要看他的才器就知道了。大器之才,即使工作繁重,也毫无怨言,不会拘泥在小事上。该做的事一定全力以赴,对于没有价值的事不会耿耿于怀。该说话时,就直抒己见,不该说话时,就保持沉默,能适时进退。像这种人,将来的成功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他已具备了领导的才华。中器之才,平时虽然像大器者一样能态度大方,可是一旦面临抉择,就会动摇心志,甚而发出不平之呜。小器之才,对事对人多以自我为中心,率性而为,遇事不满就牢骚满腹,谴责他人,不肯听从他人的忠告,缺乏接纳他人的雅量。像这种人,不但无法把握自己,即使获得别人的指导和关爱,也不懂得感谢。人大致可分为大器、中器、小器三种,平时很难从外表上加以确认,可是,一旦事情发生时,从处事的态度和言行中,便可一目了然。不论如何,我们应该凡事尽力而为,做个大器的人。

  《孙子兵法》中,有一段话:“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一个人若能明辨是非,做事果断,行动敏捷,神情自若,随遇而安,凡事都能宽大为怀,才能成为一个大器的人。
 
 
  给不知自我反省的人
 
  有一天,一位旅人在荒野里行走,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声。他回头一看,一头发了疯的大象正朝他冲了过来。他慌忙撤腿就跑,发现前面有一口枯井。井边有一棵高大的树木,下垂的藤条正好垂向井中。他大喜过望,连忙顺着藤蔓向井内溜去。松了一口气后,他仔细地打量四周,发现有一条毒蛇正盘踞在井中,井壁还有三条毒蛇围着他,四条蛇都昂着头,向他吐着信子,好像随时都要向他发起攻击似的。旅人大惊失色,赶紧朝上观看,只见黑白两只老鼠正在啃噬着他所紧摸着的藤条。旅人进退维谷,只好听天由命。这时,突然有一滴甜甜的蜜汁滑入他的嘴中,他用舌头舔了舔,也感到一丝安慰,可是,顷刻间,一群蜜蜂倾巢而出,将他螫得体无完肤。尽管疼痛难忍,旅人仍然紧紧抓住藤条不放,可是,不知什么时候,一把野火把藤条烧焦了,旅人的性命已经危在旦夕……这则寓言出自佛教典籍《杂宝藏经》,释尊借这则故事来比喻人的命运。荒野是迷茫的世界,旅人为众生,疯狂的大象象征无常的暴风雨,井中是人世,树代表人的生命,井底的毒蛇象征死亡,四条毒蛇是构成身体的四大要素,黑白两色的老鼠代表夜与昼,蜂蜜是快乐,蜜蜂指的是彻悟,而野火则用来比喻疾病和衰老。

  这则故事暗示我们每天都会遭到无常的风雨的侵袭,因迷惘和烦恼而感到痛苦,最后死于疾病和衰老。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可悲哀消极地将人生归咎于命运的安排,而束手无策。人的一生是虚幻的,短暂的,不管如何长久,至多也不过能活到百十来岁;在如此短促渺茫的人生中,愈是刻意追求虚无的东西,愈会过得空虚。 仿佛捞起的沙子,会从指缝中流失,时间正是这样,不断地流逝。
  剩余的日子已不多,我们当善自珍惜。这是日本诗人高见顺晚年所著的诗集《死亡之渊》中的诗句。的确,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地接近死亡。在人的一生当中,真正愉快的笑和真正伤心的哭,也只会有几次;既然如此,又何必偏要把有限的生命抛掷在无聊的琐事上呢?日本诗人柴田翔在《我们的日子》一文中写道:“抬头仰望天空,朵朵白云轻飘。恍惚之间,一颗闪烁的星星突然消失了,可是,旁边的星星仍然兀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于是我想,这就是人生吧。好久好久,我都无法摆脱这种伤感,我进而想到,人就像那颗突然消失的流星,生命就在刹那间消失无踪。在即将消失的那一瞬间,一个人到底会想些什么呢?这真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无需像诗人们那般感伤;但是最起码,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要认真反省,对为时不多的将来的日子,更应善加把握,使人生更充实。

分页标题


 
  犹太人的智慧

(一)

  某甲向某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某乙拒绝。不久某乙向某甲借马,某甲遂答:“上回你不借我镰刀,所以这回我不借马给你。”这是报复。某甲向某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某乙拒绝。不久某乙向某甲借马,某甲虽然答应,却趁借马之机向某乙说道:“上回你不借我镰刀,但是这回我却借你马匹。”这是憎恶。

(二)

  铁被制造出来的时候,世界上的树木为之惊慌颤抖,神对树木说道:“不用害怕!只要你不提供柄,铁就伤不了你。”

(三)

  所谓“人者心之器”,即人的器官由心灵左右操纵。心可以观看、听闻、行走、站立、欢喜、愤怒、悲哀、快乐、冷酷、仁慈、叹息、恐惧、威严、傲慢、亲切、随和、爱恋、憎恨、羡慕、思索、反省等等。世上最坚强的人,就是能够驾驶心灵的人。

(四)

  犹太法律有个原则,就是不可制订大多数人无法遵守的法律。


(五)

  远古时代,巨洪淹没大地,所有动物纷纷登上诺亚方舟以求逃生。善也急忙赶来,却遭诺亚阻拦,无法登船。诺亚说:“我只搭载成双成对者。”善闻言只好回到林中寻找能与自己匹配的对手,结果找恶做伴,一起登上诺亚方舟。从此以后,有善的地方,必有恶相随。

  绷带与法律,法律如药

  有位国王一边为受伤的儿子包绷带,一边规劝说道:“儿子啊!只要包上这条绷带,任你吃喝跑跳玩耍嬉戏,都不会痛。可是一旦解开绷带,伤口就要恶化喔!”

  人性亦然,其间潜伏着为恶的因子,不过只要遵守法律,就能有效遏止恶性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