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小儿夏天最常见的多发性疾病,诊疗、家庭护理过程不能马虎,若不能合理用药,则会加重病情,不利于患儿的恢复。
传统PK现代:是否禁食
传统观点认为,小儿急性腹泻早期继续原有喂养可能并发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加重脱水、酸中毒、肠黏膜损伤及大分子蛋白吸收引起变态反应,因此主张开始治疗时禁食。轻症禁食8~12小时,认为单纯静脉补给水分、葡萄糖和电解质可以防止水电解质发生失衡。
其实,这种让胃肠“休息”的概念与措施,缺乏病理生理依据。研究发现,急性腹泻虽可影响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但仍可吸收摄入糖的80%以上、蛋白及脂肪的60%左右。多数患儿在禁食期常因饥饿而哭闹不安,禁食不但使病儿营养状况恶化,更可影响肠粘膜修复,减少小肠双糖酶及胰液的分泌,降低消化吸收功能,使腹泻易于迁延,从而导致患儿体重明显下降,免疫力减弱,容易反复感染,甚至引起明显的营养不良,并与腹泻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现在的观点认为,小儿腹泻治疗方案中首先应强调继续喂养。早期进食者食欲恢复快,体力恢复早,体重增长快,可大大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对小儿有极大好处。
这一主张继续饮食治疗的理论基础在于,肠道内营养可刺激绒毛增殖,增加吸收功能,通过刺激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诱导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高血糖素、肠高血糖素、胰泌素、缩胆囊素)分泌,以增强对肠粘膜的营养作用,使肠壁细胞在数日内恢复功能。
因此,在腹泻期间和恢复期适宜、合理、科学的营养供应对促进疾病恢复如肠粘膜损伤、胰腺功能、微绒毛上皮细胞双糖酶产生的修复,减少体重下降和生长停滞的程度,预防营养不良都有重要的作用。急性腹泻患儿继续饮食虽然大便量增加,但其体重增长率可接近正常,而进食少者则增加少或下降。
药物治疗:三类药勿滥用
1. 勿滥用抗生素
乱用抗生素不但造成经济浪费,更重要的是促使耐药性增强,抗生素失效,造成菌群失调,危害小儿健康,使患儿抵抗力减弱,食欲减退,导致腹泻迁延不愈。
2.勿滥用止泻剂
在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小儿,使用像氯苯哌酰胺、复方樟脑酊、苯乙哌啶等止泻剂,不但没有必要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3.勿滥用碱性液
近年来主张腹泻患儿减少应用碱性液,原因是配液中已有NaHCO3,机体自身会调节而恢复;若碱性液用量过多可发生低血钾的危害,并能引起反常性脑脊液和脑细胞的酸中毒。
碱性液的治疗机理是:由于输入了NaHC03后血浆中HCO3-浓度升高,血pH值恢复,于是减少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呼吸的代偿作用便减弱,结果可使二氧化碳分压(PC02)升高,C02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而使脑脊液pH值进一步降低,产生昏迷等神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