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手术台,赶着去门诊,中间抽空吃饭还会被患者骂。医生也是人,总得要吃饭吧。”
●“医生在举证倒置背景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治疗上可以做到法律上天衣无缝,却对病人漠不关心。”
●“其实,社会关心医生就是关心自己,如果一个为你治病的人你都不保护,还能期望他为你做什么?”
●“过去,说医生挂号费跟剃头匠差不多,现在,挂一次号5块钱,连理发钱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昨天两岁多的儿子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我长大后要当医生。我脱口而出:我求你了!”
近九成医生对目前的行医环境不满,88%的医生反对自己的孩子学医,越来越多的医生正在离开自己深爱的职业……
医生纷纷辞职引关注
“急诊室又有同事辞职了。又苦、又累、钱又不多也就罢了,每天在充满药味和死亡气息的环境中工作,拼命到饿扁了肚子想到食堂买个包子时还会遭到病人家属的白眼:医生还要吃饭啊?……一个最应该受到尊重的职业连饱肚子的权利都没有时,干下去确实需要勇气。”
最近,一位普通医生的一条普通微博,引发了大家对医生行医环境的关注。“基本上,高劳动强度,高心理压力下,医生都被训练得很有忍耐力,万不得已,不会辞职。”学医8年、行医5年的微博博主“梅达伊尔”觉得,自己这条微博受到关注,并不为奇,“如果更多医生选择辞职,就意味着剩下的医生会更少,这样每个医生所承担的患者就会更多,服务的质量就会更难保障,医患关系可能会更严峻。”
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在一个据称是“医学生都梦寐以求想要去”的医院,最近,接连有7位医生脱掉了身上的白大褂,在上海,则首次出现了公立医院专家集体辞职再创业的现象。
“可以这么说,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考虑过改行”,北京某三甲医院年轻医生赵永(化名)坦言。
医生身上的三座大山
“小医生没闲没钱,老医生有钱了,但是没有空闲,也没有时间和体力去享受。况且医疗环境这么差,辛苦的工作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领导的肯定!实在没必要继续下去!”
这段话出自“一个临床医生辞职引发的思考”,此帖在网上被频繁转载,帖子中还写道:辞职的他,“是一名优秀的住院医生,在科室好像很受器重,似乎是科室年轻医生中最有能力的一个”。
“行医环境调查”向万名医生提问:最有可能让您辞职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太累”的占1/4,“工资太低”的近30%,最多的是“医闹事件”,占37.5%。
赵永用八个字总结了上述调查结果:三大压力,压力山大。
压力一:高投入
“很多医生,早上走时孩子没醒,晚上回来时孩子已经睡了。”
“上完夜班,接着上白班,就算规定说可以调休,年轻大夫也没有时间和机会调休。”
“下了手术台,赶着去看门诊,中间抽空吃饭还会被患者骂。连吃饭的时间都没办法保证,医生也是人,总得要吃饭吧。没错,我们理解病人排队等了很久很辛苦,可我们也需要被理解。”
采访中、网络上,上述医生的无奈倾诉随处可见。
压力二:低收入
“一台手术,五六个人在手术室忙活了五六个小时,总共也才1000~2000块钱。”
“过去说医生挂号费跟剃头匠差不多,现在,挂一次号5块钱,连理发钱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2009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91.9%的医生认为自己付出与报酬不相符,超过一半认为医师的收入差于教师。
压力三:安全没保障
“医生在举证倒置背景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治疗上可以做到法律上天衣无缝,却对病人漠不关心。如果我尽了努力,手术可能失败了,不做努力,手术也可能失败,只要失败,就可能被告,那我为什么要努力呢?”
“广东的医生戴头盔上班、上海的医生被打伤严重……每次看到这些,心里就充满了辛酸。没错,老百姓是弱者,需要保护,但为此牺牲医生的利益,对医生的安全不闻不问就对吗了?”
“其实,社会关心医生就是关心自己,如果一个为你治病的人你都不保护,还能期望他为你做什么?”
调查中,近九成医生表达了对行医环境的不满,38.27%认为环境“恶劣”,47.18%感到“无奈”,感觉“尚可”的占13.59%,10592名受调查者中,只有103位医生坦言行医环境“较好”。
这一数据,可谓每况愈下。2002年,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是,60.66%的医师对当前所处医疗执业环境不满意;2009年,这一数据上升至63.61%。
在辞职医生与同事的对话当中,总少不了这两句对白:
辞职医生解释:“累,身体累,心更累。”
医生回复:“恭喜你,终于脱离苦海了。”
九成医生不愿孩子学医
医生辞职,还只是短期的医生短缺;医学院校招生难,医生的孩子不学医,后果则不敢想象。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10年,在广东省理科类招生的15所独立建制医科院校,有10所在第一志愿组投档招不满人,即使经过第二志愿组的投档消化,仍有多所高校未能填平招生计划。“断档”院校中,不仅包括广东的三四所颇具实力的医科院校,也有省外医科名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
“没有想到低落得那么快”,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这么少,令他始料未及。他认为,行医环境不大好,是导致招生难的原因之一,因为学生有担忧和恐惧。
报道还称,曾经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可能去学医,如今,与十年前相比,临床医学类分数线却在下滑。
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生李志(化名)说:“学习成绩不太好才学医,我很担心,未来20~30年,中国医生的整体水平会出现一个下滑,甚至可能出现流氓医生。”
如果把医生比作战士,把治病救人当成一场战斗,那么,这场战事,正在呈现前方战场有人撤退,援助部队质量不高,后备军团后继无人的局面。
调查显示,2002年,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医的仅占53.96%,2011年,这一数据剧增至88.47%。
“昨天两岁多的儿子奶声奶气地说,爸爸,我长大后要当医生。我脱口而出:我求你了!”,北京协和医院谭先杰医生在微博中这样写道:“不容易,挺着吧。据我所知,不只是小大夫,连老教授老专家们都对现在的行医环境感到绝望。苦笑。”
医生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医生要有安全感,要有法律和政策的保护,这是行医环境最需要改变的地方。”上海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高敏(化名)感叹:至于病人多、工作劳累,压力大,这些都是能克服的,哪个工作不苦不累,大家都一样。
高敏曾经遭遇过医闹,他认为,爱闹的,比较多是没有医保的病人,家里穷,没办法……“都说医患矛盾医患矛盾,我看不是医生的问题,也不是患者的问题,是政府的问题政策的问题。”
和高敏一样,在回答“导致目前行医环境不好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时,81.62%的医生选择“政府政策不到位”,69.91%认为“相关法律保障不完善”,“患者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的”有47.86%。
“如果把医生的工资提高5~10倍,像国外医生那样光明正大拿高薪,谁还愿意偷偷地收红包、拿回扣?”赵永和很多同行们聊过灰色收入的问题,大家认为有些医生,开大处方、收受药品回扣,这些都是利益使然,“如果不这么做,可能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政府和政策的问题,说到底又是钱的问题。
“医疗行为和其他消费行为不一样,没法做到一分钱一分货。治一个病可以不花钱,也可以花大钱,还有花多少钱也治不好的。花了钱又治不好病,花多了钱看"小" 病,患者就会觉得不值,自然就变成了看病难,看病贵了。”曾经在日本和美国学习过的李志认为,改善行医环境,最关键的是增加投入,投到全民医保当中去,医患问题就解决了。
2010年,医改方案推出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上,政协医卫组无论是社区医生、三甲医院院长,还是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讨论焦点都集中到了钱的问题上。他们认为,老百姓要看得起病,需要钱,医院发展、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也需要钱,无论医改制度怎么设计,财政投入如果没有跟上,医生行医环境问题、患者看病贵的问题,都将无从谈起。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医疗保险室主任关志强给全民医保算了一笔账:估计每年只要政府财政拿出2030亿,中国就可以建立起覆盖全民的保险制度。
“2030亿多吗?”李志反问记者。“中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