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手头有个OFFER谈的差不多了。在业界干了8年这是我的第二次跳槽,我实在没办法拒绝这家公司给我提供的发展机会。从一家伟大的公司离开是需要勇气的,还好我的选择没有怨气和怒气。看到那么多人抱怨公司的种种不是,我总是庆幸自己的运气太好了,MSD和我之前服务过的一家公司在国内外资制药企业里都被誉为业界翘楚。在这两家公司服务的八年里我碰到的每一个老板,同事,下属都是如此优秀,以致我总在不停的和人炫耀我的好运气。
我从销售代表开始做的很多工作都让人侧目,以致我经常挂在嘴边鼓励我代表是说:“还有什么比你们的辖区竞争对手不是我更让人高兴的事啊。”每每在餐桌前说完这句话,我的代表总会要求我:“老板少点几个菜吧,我们都不是太饿。”他们的这种反应让我觉得他们在做人方面还是有点点不厚道的。
MSD的很多负面评论我都不知道前因后果,我不做置评。我的观点是如果一个公司的伟大和渺小是在众人的舌尖和指尖来回打滚的话。这是网络时代扯得最大的淡!不具名的在网络上对别人指名道姓的批评,甚至于人身攻击是不道德的。在我看来这似乎有违谦谦君子的诚实之道。我女儿今年一岁半,她的语言天赋很好,别人说过一遍的话,她当下就奶声奶气的完整复述,口齿伶俐的让我一度怀疑她是否来自火星。她这两天从她爷爷嘴里学的一句话是“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这种自省并宽容的态度让人尊重。
初到MSD,我总是被一种人性的暖流包裹。没有哪个公司将雇佣合同约束条款设的那么宽泛,直到我看到MSD的网址后缀是.COM而不是.org。我才认定这是家商业公司而不是非盈利性机构。我的同事,代表在向我介绍你可以通过何种程序和途径反馈不公待遇或主张个人权利,甚至有条可直达美国总部的热线。我都要醉了,借着醉意我斗胆对我的一个同事说到,你是来打工的,还是来搞人权保障的。
说罢,他大窘。
我在明白很多道理之前,就先知道了基本的组织生存法则:要么领导,要么服从,别无他途。一段时间我为了向我的下属表现出我的管理风格是多么彪悍,我把这段话演绎为:要么领导,要么服从,要么滚蛋。我的代表每次在内部会上听完我的话,总是面露微笑,却把放在桌子下面的手偷偷攥成了拳头。我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每每讲完这段话就会弯腰系鞋带,其实是在下面偷偷数拳头。
其实我挺欣赏他们的爱憎分明,率性表达总比世故老成来的安全。我不排斥冲突,事实上我却又很少和人起冲突。组织的冲突是常态,对待冲突的态度是检验组织文化有否包容性的一个重要维度。组织里的每个人既是组织文化的实践者,又是缔造者。我见到过一些经理如何与销售代表起冲突,个别措辞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处置不当是失职,言辞不当是失态,失职又失态,这让我很遗憾。
在这个平台上很多人试图为MSD把脉,或从公司人事的角度分析,或从组织文化的层面解构,或举例,或实证。看了一些人气很旺的帖子,言辞很锋利,像把匕首。我写不了那样的文字,早几年或许还行。但我已经过了那个打-倒和颠覆一切的阶段。在MSD的这段时间我也仔细观察:由内而外均认同过往的默沙东中国组织文化过于保守,在商业运营和法律风险间的平衡过于右倾。SOP不再是业务流程标准,变成了内部纪律审查的大棒。在我看来,蔡先生在过去两年为改变这一状况对销售团队的改造,提升MSD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贡献良多的。如果有人细心统计一下他在MSD的讲演时间,我相信那是个惊人的数字。以致我的一个同事开玩笑说:他试图用他的口水浮起默沙东中国这艘巨轮。那些一边坦然享受他积极争取来的福利津贴,一边口若悬河对他的行事作风横加指责的同事让我很惭愧。想到我名片上那个别致的LOGO居然也出现在这帮人的名片上,我更加难过。
我以为每个人都很坚强,但未曾想几句真话就让一些人不堪一击。2008年中国新增的就业人口不是六百万,是一千万。国内高校7月毕业的就业学生是创纪录的590万。各个高校将即期就业率视为高度机密,与媒体报道彻底绝缘。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所以我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我试图让我良好的工作品质为我抵御失业风险的保险多加几分。我让我的代表知道,你们在组织中的基本生存法则有残酷的一面,我让他们将未来风险的预警放置整个行业并延展至未来。我让他们知道一个真实的生存环境,我不认为让他们活在梦里会是一种正确。
我劝退过一名40岁的销售代表,如果他的女儿和他的太太了解他的职业挫败一定会很伤心。但过往的组织文化让他习惯了可以不作为。他天真地相信了那份会被延续至2024年的合同。几个月后,我再次见他,他变得很颓废。我相信40岁的他,再完美的面试表现也无法打动人力资源经理了。
这样的故事,每个销售经理都可以事不关己的说上那么几个。说罢,配上几句无奈的唏嘘聊表同情。
这样的段子不精彩,不助兴,不下酒。
让组织中的每个人保有理性是件很困难的事,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我经常建议我身边的同事多一些经济学常识的补充。几年前读过一本书《生活中的经济学》,其实是Gary S.Becker早年在《商业周刊》上发表的部分专栏文章的选编。Gary S.Becker是“理性选择学派”的巨擘,他在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人类行为,公共政策方面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因此,他获得了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也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连续第三年获得这个奖。微观经济学中对于理性选择的关键词是市场,偏好,效用。
在偏好稳定的情况下每个市场主体都作出效用最大化的选择。简言之,每个人的行为标准都是趋利避害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有时比较难以理解有些人的职业判断和职业选择,譬如“跳槽”。有些人在若干次跳槽之后会表现出类似“经期综合症”的行为:服务一家公司一段时间后,就表现出莫名的焦虑不安和心慌气短,这个症状直至他入职另一家新公司才告一段落。
我在招聘面试的时候遇到个别应聘者的职业履历一栏里有长长的一串公司名单,让我愕然。这个时候我经常会问他几个高水平的问题:譬如在A公司之后你服务的第三家公司是什么?在E公司和G公司之间你服务于哪家公司?H公司之前你服务的第四家公司名字叫什么?等等。几个问题下来,他就会落荒而逃。
分页标题
我决定下次碰到类似的应聘者,面试开始后我一定将会议室的门反锁,一定要让这种家伙跳窗户,尽管在目前公司的办公楼层可以俯瞰我所在的整个城市,但我还是必须尊重他的优势,人家的强项不就是“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