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全市社区医生的薪酬待遇,年内有望从目前人均4.2万元/年,涨至人均5.8万元/年。上涨部分将用于社区医生的绩效考核。薪水低,优劳不能优酬,是数年来北京社区医生缺编、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才荒加剧看病难
有人或许要问,为何要给社区医务人员涨工资?而且加薪的幅度还不小?这缘于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社区医务人员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量,他们的待遇却远低于同地区事业单位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例如,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的年人均收入仅为4.2万元。在最低的昌平区,社区医务人员年人均薪酬甚至只有2万多元。
于是,社区医疗机构对医疗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社区医务人员长期持续缺编、流失,应提供的各种中西医服务无法开展,想体现中医药养生、保健“贴近生活、服务百姓”的优势,扩大中医药在老百姓心中的影响力难上加难。
社区医疗机构闹“人才荒”,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困扰公众的“看病难”问题在短期内将无法得到有效缓解。长期以来,少数的大型公立医院往往门庭若市,数量众多的基层医疗机构则门前冷落车马稀,大量的医疗资源被闲置、浪费;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无法体现。假如真的能让公众 “小病到社区、大病去医院”,不仅使“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疏解,而且可使闲置的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为何那么多患者总是不管大病小病都喜欢往大医院跑?原因无他,国内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较之于大医院,在硬件设备上的差距自不必说,单单中、西医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与大医院相比差距就很大。在这种全方位的差距中,社区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让公众难以放心。
人才荒原因不只是低薪
因此,要想让广大公众放心地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社区医疗机构拥有大量优秀的医疗人才资源无疑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给社区医务人员适当涨工资能否让医疗机构吸引、留住大量的优秀医疗人才?笔者以为,光靠适当涨工资还不足以让社区医疗机构彻底摆脱“人才荒”。
首先,在国内各个大中城市里房价居高不下、各类生活用品不断涨价的当下,社区医务人员人均年工资上涨万余元并不算很多。较之于那些经济效益好的大型医院,社区医务人员上调后的工资依然显得相当微薄。对那些无房的年轻人而言尤其如此。面对较大的生存压力,那些渴望获得较高工作收入,尽快改善生活的医疗人才很难长期扎根于社区医疗机构。
其次,社区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还过于狭窄。比如在大型中医院,可以通过课程班、“师带徒”等形式学习中医药名家的经验,提高自己的学术和临床水平。而在社区医院则可望而不可即。
再以医务工作者相当看重的职称晋升为例,社区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之路要困难得多。因为在医疗行业现行的职称晋升制度下,医务人员要晋升到副高、正高职称必须有一定的学术成果,譬如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若干,有学术论著出版、具有某医学协会成员身份等等。而社区医疗机构申请到学术课题的机会微乎其微,社区医务人员获得职称晋升自然非常艰难。
再者,社会上对社区医务人员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误解。社区医务人员除为辖区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外,还承担为居民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宣传普及养生保健知识等诸多工作。然而,他们往往无法像大医院的医务人员一样获得社会的尊重和理解。很多人甚至认为,学历较低、医疗水平不高、进不了大医院的医务人员才会“窝囊”地待在社区医疗机构。如果这种不正确的社会评价不能尽快得到纠正,那些优秀的医疗人才如何能够心情愉悦地在社区医疗机构开展工作呢?
可见,要想让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扎根社区医疗机构,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待遇,还要为社区医务人员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是谓用事业留人。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应该尽快纠正那些对社区医务人员的误解和偏见。如此,社区医疗机构才能被打造成吸引众多优秀中西医人才加入,并且能够在其中大显身手的理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