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闲庭散笔《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同事》

发布日期:2008-03-20  |  浏览次数:58160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同事

    很少有人给一篇文章写序,更少有人给一篇不知名作者的文章写序,所以用坛子里很时髦的一句话来说“自己坐沙发”。

    这篇文章是曾经写给公司的同仁们的,当时公司内部人心比较涣散,拉帮结派,各自为阵,团队协作差,内耗巨大,这令高层甚为忧虑,着实忐忑。作为公司培训部负责人的我不得不立马操刀(笔),故才有此文.在此,向我的同事们致敬!是你们给了我创作(且当创作)的动力。

    此文适合那些被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俗称“办公室政治”)搞得晕头转向,摸不着门道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初入社会,不谙世事的信男善女们,最起码让你们看清一些问题的本质,或说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好日后有备而无患。更适合那些身无长处,却使得一手好手段的人际砖家(特此注明:不是错别字)们,或许你仅凭人际关系、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就混得今天这般一手遮天,风光无限,但切记:因果循环,相生相克。长此以往,终有一天你会耳听得呼啦啦一阵炸雷,阴霾的天际传来一声怒喝:孽障!还不快现出原形!看什么看!说的就是你!......

注:原创文字,敬请审阅。如想转载......拜托,别介~~~~~

正  文

记得《笑傲江湖》里有一句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而我想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政治。人就是政治,你如何逃避?”

以前,我只知道有“强权政治”、“议会政治”什么的。近些年来,一些人力资源研究者将复杂的“办公室问题”戏称为“办公室政治”,原以为是时髦的新名词,一深究才发现自己老土了。“办公室政治”在欧洲叫做“工作场所政治”,至少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了。

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在职场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办公室中,有政治行为是常态,没有政治活动才奇怪。

“政治”可不是随便拿来说笑的儿戏。“办公室政治”,单从字眼分析,这些文字爱好者似乎有点神经质了,但想一想“政治”的本意,我又不禁拍案叫绝!记得中学的政治课本告诉我们:政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从这个角度去看,称“办公室问题”为“办公室政治”不仅不牵强附会,且入木三分!

想一想,“办公室问题”中大到“派系问题”、“部门协作”、“权利倾向”,小到“人际关系”、“流言蜚语”、“拉帮结派”,哪一样不是直指个人利益和经济利益?隐藏在冠冕堂皇外衣下的所谓“江湖义气”和“儿女情长”,不还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劣根性吗?

我辈每天“朝九晚五”,至少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在办公室度过,一不小心就可能遇上“暗礁险滩”。因此,如果提到“办公室政治”,你的第一反应是眉头紧皱,满脸无奈,甚至嘴角一瞥,不屑理之,回应为“切——”,那可就大大地不妙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在职场打拼的你缺乏一项关键的EQ技能——政治意识。特别注明:这个能力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成就!

“派系问题”、“部门协作”、“权利倾向”等这些“大问题”我们不谈,也无权断衡。因为那些“位高权重”者,那些部门负责人,那些CEO、CTO、COO、UFO们,一定深谙“办公室政治”,所以在他(她)们身上发生的一定不会是纯问题的“办公室问题”,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之道而故意创造的“问题”吧,正所谓有问题才有发展嘛。那就来说说一些“小”问题,如“人际关系”、“流言蜚语”、“拉帮结派”等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而且越谈还越趋于“不谈白不谈,谈了也白谈”的问题吧。

在“办公室问题”中,平日里悄无声息,最不易为人察觉,但同时对各方面影响又甚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人际关系问题。

尔不见在看似祥和的外表下隐藏着一触即发的矛盾;在烂熟于胸的工作流程中潜伏着“怪异”的操作失误;在你来我往的“闲言碎语”里充斥着“玄妙”的言外之音(当然木讷者要反复“咀嚼”才能听出“高手”间的“棋逢对手”,正所谓“心中有剑,手中无剑”)。

分页标题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公司,乃至任何一个部门,这个问题都存在,大小而已,深浅而已。在一些深谙“办公室政治”的企业里,这个问题甚至不能被称之为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了解什么是同事,怎么做同事,同事间如何相处。

“同事”,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完成一件共同的事务(或称工作),且完成后各自领取相应的回馈(或称薪水)的一群人。这群人之所以走到一起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漂亮地完成这件事。但现实中,很多人对同事赋予了更多、更复杂、更纷乱的内涵和更“高端”的希望:希望从同事变成朋友;希望从同事变成知己;希望从同事变成爱人;希望……正因为有了那么多的希望,所以不自然间有的就从同事变成了陌路人;从同事变成了敌人;从同事变成了仇人……正应了那句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说:同事不是朋友,更不是敌人。

当人们在抱怨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不好相处的时候,你们可曾想过,同事间原本就是很简单,很纯粹的关系嘛,是你们对它的要求太高了,是你们对它的寄望太大了,是你们对它太苛求了。你们把原本简单的关系复杂化了,所以不得不吞下自己种植的“恶果”,怪谁呢?

人际关系的恶化导致合作的低效,合作的低效导致事倍功半,事倍功半导致成本和工时的增加,成本和工时的增加导致相关人等的再投入,反复的再投入导致相对收入的减少。简单的逻辑推理,事实是:少数人栽培的苦果往往需要大家一起“品尝”,这样简单的道理难道都不明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同事。

“流言蜚语”是个贬义词,这点没人有反对意见吧。它是让所有人深恶痛绝的行为,是人际关系中的“癌症”。问100个人,50对都讨厌被别人“流言蜚语”。但有意思的是,和这个世界上很多被人深恶痛绝的东西一样,它同时也是不少人趋之若骛的东西。海洛英、鸦片、摇头丸有谁不对它们深恶痛绝?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离不开它们?呵呵,人啊……

首先申明,我绝对没有任何诋毁和诽谤女性同胞的意思(我坚决拥护女权主义,这一点在我家里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和发扬)。但我不得不站在客观的立场,站在医学的角度,至少是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一个事实:女性比男性更喜欢“流言蜚语”,更喜欢在别人背后议论别人的隐私。

原因可能有二:其一,中国历来是个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民俗国家。这就造成了男人们肩负家庭、子女、父母、爱妻等重大责任,活着的主要任务就是事业!事业!再事业!所以一般茶余饭后议论得比较多的就是如何赚钱,如何快速赚钱,如何快速合法地赚钱。而且男人们又自命不凡,自诩为风流不下流(其实就是色),所以谈完了赚钱就是谈女人。至于什么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对于男人们来说毫无价值,即不能提高收入又不能改变现状,所以谈那个纯属浪费唾沫。更何况男人们在不得不处理问题人际关系的时候更喜欢直白的方式,要么就放在台面上三头六面摊开来讲,要么就找个僻静的不为警察察觉的角落武力PK。所以讲道理的和不讲道理的方法都有,无怪乎男人们看不上用“流言蜚语”、“背后说闲话”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然,万事无绝对,只是对那些竟然喜欢“流言蜚语”的鸡婆男人我就懒得提了,纯粹浪费墨水。

可女性就大不一样了,传统主内。既然主内,难免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虽然男性同胞一向将这些事描绘得无比伟大)。整天和这些“小”事打交道或许是养成了她们这个脾性的最根本原因吧。因为做惯了“小”事,闲暇之余自然就不习惯谈什么国事天下事等大事了,要谈也就谈“小”事吧,家长里短不正是最“好”的谈资吗。而且女人面子薄,有什么人际关系的问题也“不好意思”拿到桌面上来讲,可总要讲啊,不讲憋着多难受啊,与其自己难受还不如让别人难受去呢,所以就“流言蜚语”吧。最后女性更不可能象“野蛮”的男人那样用武力解决问题,这些站在“文明”最前沿的女性们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当然就是“口诛笔伐”了。“笔伐”需要时间、精力,而且写得不好还要落人笑柄,“口诛”则简单得多,不劳神,不费力,不花钱,且能打发闲暇无聊的时光,何乐不为?

其二:从医学角度分析,女性的精力大大高于男性,特别在“闲扯”的精力上。男性一天的词汇量大约在5000左右,而女性则要达到6000!无怪乎许多家庭的矛盾根源在于男人一回家就不爱说话,要么看电视要么看报纸,而身为人妻的女性则因无人说话而苦恼不堪。想想也是,男人们一天5000个词汇的用量早在工作中就用完了,就算剩下些还要应付朋友哥们儿间的“大事”闲聊呢,也没有这个精力来“流言蜚语”。而女人们在工作上用了5000个词汇量后还剩下1000个咋办?要用完那,不用完怎么睡得着?所以这也为女性们喜欢“流言蜚语”创造了生理环境。

分页标题

其实女性们可以聊的东西太多了!时尚、流行、美食、减肥、服装、首饰、美容、养颜……真搞不明白这么多的话题怎么还没有把有些女性的日词汇量给用完?怎么还有这份精力要去“流言蜚语”,要去“家长里短”?哎,女人啊,真是奇怪的生物。

其实你聊不相干人的家长里短也就算了,毕竟工作之余是你自己的时间,同事之外是你自己的人际关系。可就有一点让人纳闷,有些女同胞怎么就那么爱聊同事的事儿呢?怎么就那么爱打听和传播同事的“家长里短”呢?难道你们就不明白什么是损人不利己?难道你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祸从口出?难道你们就甘心被别人钉上长舌妇的标志?难道你们就没听说过“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的古训?哎,女人啊,无怪乎是奇怪的生物。

归根究底,不管是对同事“流言蜚语”者还是被同事“流言蜚语”者,都源于你们当初误会了“同事”的定义,超越了“同事”的相处法则,违背了“同事”交往的艺术。关系紧张的同事想必也曾经有一段“幸福”的时光和令人回味的往昔吧,但就象爱情和婚姻一样,爱之愈深,恨之愈深,待到起诉离婚时,往日的“海誓山盟”和“甜言蜜语”都随风消逝了,剩下的只有恨,绵绵无绝期的恨,似乎五百年前就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同事间的由爱生恨很大程度源于“流言蜚语”,或许从起先的不经意,对方的误会导致恶性循环,最终造成难解的积怨。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同事。

谈到“拉帮结派”,不免让人想起万恶的旧社会,黑暗的旧上海滩。黄金荣、杜月笙等等帮派老大们各自割据一方,占山为王,把上海滩搞得乌烟瘴气,百姓怨声载道。再谈“拉帮结派”,又会让人想起中国的那段灰色岁月——十年动乱,自命不凡的“红小兵”们(其实我个人认为用“红小鬼”一词更为贴切)哪个不是拉帮结派的熟练工?打着所谓真理的旗号,高喊革命的口号打架斗殴,武装械斗的比比皆是,除了印证了他们的无知和无耻之外,还能说明什么?!真是应了那句话——无知者无畏。

但似乎很多人都有“拉帮结派”的秉性,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错误理解下,企业内,甚至部门内的一个个“小团体”应运而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或张扬或低调,或嚣张或静默。而且“小团体”成员们还很好地发扬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进化论:某君今天是“弱势小团体”的一员,“饱经沧桑”,“忍辱负重”,那么他很可能“卧薪尝胆”,“厚积薄发”,成为明天“强势小团体”的一员甚至是领军人物,将那些往日里的“帮派仇人”狠狠地踩在脚下,美其名曰“我终于站起来了!”。真是风水轮流转,今天我嚣张啊。

用一个浅显易懂的词来形容这些精于此道且孜孜不倦的人,那就是——幼稚!

一位哲学家说得好:“人的成熟和年龄及学历没有任何关系,它和经历成正比,和关爱成反比。”经历越多越成熟,被关爱呵护越多则越幼稚。

还记得我先前说的什么是同事,如何处理同事间的关系吗?你要是看到这里连这一点还没有搞清楚的话,我建议你现在立即回到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起。连小学生都明白要“团结友爱”,你怎么就不明白?你怎么就非要此亲彼疏,有意无意地搞个“小团体”?

最让领导们头疼的是,今天刚“剿灭”了某个“小团体”,说不定明天又一个新的“小团体”破茧而出,并且催生剂还就是领导们对原先那个的“剿灭”。呵呵,中国人真是天生的冷幽默高手,而且冷地“钻”进人心里。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同事。

上述“小”问题,麻烦就麻烦在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和始作俑者,用刑事侦察的术语叫“没有定案证据”。不信?你试试,你要胆敢对任何一个人说他(她)有上述问题之一,他(她)立马反唇相讥:“我哪有拉帮结派?哪有搞什么小团体?我和某某比较谈得来就是拉帮结派吗?凭什么给我戴这样的高帽?我说过谁的家长里短?说过什么流言蜚语?谁告诉你我说的?具体说了些什么?……”呵呵,怎么样,怕了吧。难怪国家宪法的立法宗旨都有一条叫——宁纵勿枉,现在总算明白立法的精髓,在体现人权的同时多少也有些无奈。

文已至此,相信各位看家对“办公室政治”已不再陌生,且熟悉地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办公室政治”其实是天天搞,时时刻刻在搞着的。它可以搞成茶杯里的风波,也可以搞成风波里的茶杯;可以大搞,也可以小搞;可以善搞,也可以恶搞;可以搞得很幽雅,也可以搞到极下作;可以搞得大家齐心协力,事半功倍,也可以搞到大家各自为阵,事倍功半。

分页标题

在“办公室政治”的词典里,从来没有什么“对”、“错”,“合理”、“不合理”,有的只是“巧妙”、“不巧妙”。办公室不是菜市场,没有标准的衡量体系,你纵有一身本领,如果不谙“办公室政治”,就可能被搞到筋疲力尽,伤痕累累。当然,在你“壮志未酬身先死”,黯然离去之前,你可能会这样“宽慰”自己和大家:这里的环境不好,我要出去寻找广阔的天空。拜托,看看脚下踩的是什么,还是大地吗?要还保有依稀的神智清晰,还知道自己脚下是大地的话,那就现在踩实了,踩稳了给大家看看!熟悉的环境和人、事都应付不了还敢闯荡江湖?这样的跳槽和跳楼没什么区别!

其实“办公室政治”之所以在一群人之中存在,是因为这群人在芸芸众生中有缘成为同事。佛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有这份难得的缘分,为何不珍惜,不呵护?勾心斗角,逞一时口舌英雄,亦或煽风点火,惟恐天下不乱真的能给谁带来快乐和成就感吗?

当你为某人或某事怒不可遏的时候,你该知道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当你用各种方式刺伤别人的时候,你该知道你同时也刺伤了自己;

当你忍受诸多委屈,想要一泄为快的时候,你该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

当你因为人际关系的不合而迁怒于工作的时候,你该知道什么是责任和使命;

当你终有一天真正成熟的时候,你该知道很多人不会告诉你现在所看的这篇东西。

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那我只能这样说: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同事。

 

 

后  记

 

一气呵成地写完此文,时钟已经指在了凌晨3:15的刻度上。回顾全文,不禁暗自苦笑,用脚趾头想大概也能想得出此文一经刊出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是啊,这样地直言不讳,这样地快人快语,想必会招致很多人的不满和不屑。毕竟中国人不愿意面对真相,不愿意被揭开烂疮上的疮疤。在大谈“办公室政治”的同时我也触碰了人际关系的雷区。但我的职责和使命让我不得不把陋习昭然若揭,把丑恶公诸于众。目的不是为了观短讽讥,而是为了警钟长鸣!

曾经,笔者我也这样幼稚过,也这样“愤青”过,也这样自以为是过,也这样“自鸣得意”过。但沉痛的教训和惨痛的代价教会了我很多,让我成熟,让我痛定思痛,让我明白了一些浅显却又容易被忽略的道理。

我只想告诉那些即将通过人生旅途中这段坎坷之道的朋友们,告诉他(她)们:前方有坑,请绕道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