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服用降糖药 避免犯这7大错误

发布日期:2011-01-29  |  浏览次数:51754

 1942年,法国医生简伯发现,用磺脲类衍生物治疗伤寒时,许多患者发生了低血糖,由此拉开了口服降糖药研究的序幕。不控制饮食而想用多服降糖药来抵消,好比“鞭打病马”,是错误并且危险的。

1942年,法国医生简伯发现,用磺脲类衍生物治疗伤寒时,许多患者发生了低血糖,由此拉开了口服降糖药研究的序幕。不控制饮食而想用多服降糖药来抵消,好比“鞭打病马”,是错误并且危险的。

1942年,法国医生简伯发现,用磺脲类衍生物治疗伤寒时,许多患者发生了低血糖,由此拉开了口服降糖药研究的序幕。至今,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应用于临床都超过了半个世纪。此外,人们还发明了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类降糖药和胰岛素增敏剂,组成了口服降糖药的大家族。

在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虽坚持服用降糖药,但血糖控制并不理想,原因何在?我们总结了8个常见错误:

第一,一味追求能“去根”的糖尿病特效药。有的患者甚至在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停止现阶段有效治疗,而去寻找“灵丹妙药”。殊不知,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人们与糖尿病长期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经过严格证明、确实有效的方法。

第二,根据自觉症状服药。血糖非常高,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不少患者因无明显不适,随意调节降糖药用量,导致血糖控制不力。

第三,不定期复诊。有的患者不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不注意观察影响自己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不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而是人云亦云,跟风吃药。这是我国糖尿病患者较一些发达国家的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的主要原因。

第四,对口服降糖药的特点不了解。如一些磺脲类降糖药的药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因此不能急于换药。并且,每种降糖药都有最大有效剂量。未用到最大有效剂量,不要早下结论。

第五,觉得价格高的药就是好药。不存在哪种药更好的问题,科学的说法是哪一种降糖药更适合。对甲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乙也有效,甚至可能有害。

第六,盲目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有人认为,服药时间一长,就会损伤肝肾功能。实际上,降糖药剂量只要在药典规定的范围内,都是安全的。副作用仅见于个别患者,且副作用在停药后即消失,不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其实,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第七,不控制饮食。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其目的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以帮助其恢复功能。不控制饮食而想用多服降糖药来抵消,好比“鞭打病马”,是错误并且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