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实习很快结束,我留在二车间做技术员,同时也基本结束了倒班,开始了朝九晚五的常白班。正常生产的时候,车间的工段长和技术员只要上常白班处理一下日常的事务就行,如果生产有异常或者试产新工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就要跟工人一起倒班盯生产。在生产车间,研发层面的技术不多,顶多也就是工艺改进,更多的是生产过程的把控,以达到质量最好、收率最高。
刚开始做技术员,谈不上技术指导,遇到生产出现异常也不会分析,随着经历的状况增多,慢慢摸出了门道,技术分析主要是三个方面:原料、工艺、操作,出现了任何异常都从这几个方面找原因,慢慢就轻车熟路了。在做技术的这段时间里,我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团队的重要和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团队很重要,我现在很烦那些很牛的所谓精英,年纪轻轻,因为机会好,多读两年书,又恰逢环境、机遇合适,得到了发展,不可一世,觉得高人一等。这种人不一定真有多牛,就算你比别人强一些,也得想想你为什么有这些优势?谁培养了你?谁给了你机会?没有团队的帮助就没有个人的成功。那种所谓的精英不值得崇拜,只有鄙视和厌恶。
说到团队,我最欣赏的是包青天。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交际能力,成立了一个完美无敌的团队,展昭、公孙策、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个个都是人才,而且人才梯队合理,足以处理各种复杂场面和棘手问题。这个团队不仅注重自身建设,同时也灵活地通过自我展示进行政府公关。由于公关效果卓越,皇帝御赐尚方宝剑,获得领导的绝对信任和充分授权,与相关职能部门也建立了良好关系,在关键时刻能够获得这些职能部门的有效帮助,比如同八王爷、丞相保持政治愿景一致。
半年过去,我基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员了,能积极开展工艺小试、车间试产和改造等项目。2006年春节,领导安排我留守监督车间改造,整个春节只休息3天,其他时间全部在车间,和车间工人、机修班一起布管线、调设备。正月初八,公司正式上班,第一批试产的物料准时投入反应罐。听着机器的轰鸣,成就感油然而生。二车间是B公司最早的一个车间,在原料药紧缺的年代为B公司的成长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新建车间规模一个比一个大,二车间就成了最小的车间。船小好掉头,所有产品新工艺试产基本都在这个车间进行,已经慢慢变成一个中试车间。也是这个原因,我熟悉了B公司几乎所有产品的合成技术,在那批去车间的同事中,我应该是技术最全面的。
在刚入职的第一年,二车间有多个新产品试产。作为技术员,我的工作也很忙碌,新工艺在到达车间之前,我都会去技术部实验室参与小试,为车间生产积累经验、提供数据支持,因此和技术部接触较多,这成为我后来去技术部的一个原因。
虽然我那时一腔热血,忙得不亦乐乎,但内外环境其实已经越来越差。外部环境,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残酷,大家都追求规模效益,盲目扩大产能,原料药价格一降再降,有些产品已经降至成本底线。内部由于集团刚兼并重组,组织架构和人员调整不断,各种人员走马灯似地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人员调整也波及到车间,从技术部空降了两个产品经理到车间兼任车间主任,之前的车间负责人是工段长,车间主任是管好几个车间的,现在实际是以车间主任职务取代了原工段长的职务,原车间主任改为合成部经理,原工段长留在新车间主任手下干活,实际是无事可干,等同于技术员了。原来的车间主任职权不变,头衔改为部门经理。人事部通过简单的文字游戏完成了人员调整。车间管理技术层面多了个人,而且是技术部的产品经理,作为技术员的我,工作就轻松了,甚至可以说可有可无了。
接下来,由于人事调动和待遇问题,技术部出现了人员空缺,TBTD的产品经理离开了。由于试产的原因,我比较熟悉这个产品的,于是调我去技术部,结束了我在车间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