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花红柳绿,生机勃勃,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到处充满着欣欣向荣的生机。但是,阳气渐生的春季阴寒尚未退尽,尤其是早春时分,大部分时间气温仍然偏低。而且春天处于寒温交替之际,气候变化频繁无常,忽寒忽暖,或阳光明媚,和风送暖,或阴雨连绵,寒气袭人。即便一日之中,昼夜之间,温差也是波澜起伏,晨晚凉,夜间寒,白昼暖。面对着乍寒乍暖,温差悬殊的春季气候,人们应该如何注意自身的保健呢?
葆养阳气
中医养生学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体应该顺应这种气候的变化,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尤其应注意葆养阳气。以衣着为例,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春夏之际,宜先减下衣,后减上衣;以饮食为例,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等,不仅能驱散风寒,还有助于激发体内的生发活动;以药物补养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春季宜服益气升清之品,如补中益气丸;对于平时容易怕冷,夜间小便较多的阳气虚弱的人而言,可在春季服用金匮肾气丸;以起居为例,日昼为阳,黑夜为阴,春季白昼渐长,宜晚睡早起以迎阳气;以运动为例,动为阳,静为阴,春季宜适度增加运动量,但不要大汗,以免耗伤阳气。
衣要多捂
我国有句古老的生活谚语:“春捂秋冻”。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刚步入春季,切忌减衣过速,不可过早地脱棉卸衣,衣物的穿着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随时增减。否则风寒之气便会乘虚而入,导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心病等。春季气候既非大寒,又非大热,以风为主。中医认为“风为六淫之首”,“风性善行而数变”,所以春风看似温暖拂面,却不知其中暗藏杀机。风不仅使人毛孔开启,护卫体表的功能减退,还可携寒带热裹湿,由外入内,所以此时人们应该捂衣保暖,以防风邪侵袭机体。《内经》提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因此着装要内松外紧,柔软保暖。
食宜甘平
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也开始旺盛,中医理论认为,肝脏主疏泄升发与春季相应,故有“肝旺于春”之说。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胃,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慢性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和慢性肝病在春季多频繁发作。因此,春季养生就要适当地注意这一生理特点,在饮食上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饮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此时,可适当进食一些性味甘平食物,如山药、薏米仁、莲子、大枣、荸荠、银耳等;或疏肝理气之品,如用陈皮、菊花、玫瑰花、甘草泡水代茶饮;不宜饮酒过量,油腻、糯米粽子等不易消化食物应少进;病中或病后恢复的患者,应以甘淡、素净、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选用大米粥、莲子粥、青菜泥、腐乳、肉松等;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此外,大自然在春季里为人类提供了不少的野菜,如荠菜、马兰头、马齿苋、香椿、蓬蒿菜等既富含营养又有一定的疗疾作用,应不失时机的择食。
营造春色
居住环境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古代养生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春季天气转暖,自然界充满着勃勃生机。此时人们应该抓紧时机,多在阳光充足、绿地覆盖率较高的地域活动。春天温暖的阳光可杀灭细菌、病毒,预防骨质疏松;绿地能调节气温、湿度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起到防风、降尘、杀菌、降低噪音及缓解神经紧张,对身心健康有极大的益处。可是人的一生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时光是在房间里度过的,所以居住环境直接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此时人们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居处小环境来改善其生活的大环境。如种植花卉草木,养金鱼水草,不仅可以怡情养性,还可保护健康。同时应勤开门窗,加强空气流通,尽可能维持室内外气温的平衡,减少强烈的温差对人们的不利影响。此外,幽雅的居室布置能使人摒弃奢华浮躁,调节情绪。春天居室装饰应以暖色调为主,如黄色、粉红、嫩绿等色彩鲜明的颜色,有助于提高循环系统的功能,促进新成代谢。
加强运动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季是进行体质投资的大好时节,因为在寒冷的冬季,人们裹着厚实的棉衣,体温调节中枢和脏腑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加之活动的减少,肌肉和韧带缺乏锻炼,人们容易感到疲乏。风和日丽的春季,最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吸收自然界的精华,充养脏腑,化生精血。这时,人们应根据自己的体力和爱好来选择运动项目。如果是为了防止各器官系统机能过早衰退,改善心肺功能及代谢功能,可选择慢跑、登山、爬楼梯、骑自行车等耐力性强的项目;如果是为了放松精神,消除疲劳,可选择动作柔和,有节奏的项目,如散步、气功、太极拳、自我保健按摩等;如果是针对某些慢性疾病,可进行专门性的医疗体育法,如胃下垂患者可作腹肌锻炼等。需要提醒的是,春季气候,冷暖变化较快,早锻炼时,衣服不能穿得太少,热的时候,可适当减衣;运动时不宜大汗,以微汗为好;一些体质虚弱或缺乏锻炼习惯的老年人,运动量要循序渐进,以免发生运动创伤或其它疾病;另外,春季也是各类病菌繁殖生长的旺盛期,参加户外运动,应注意卫生保健,避免不洁的环境场所。
预防春困
春天气候日渐温暖,常可使人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体内血液循环有季节性差异。在冬天,人体为了抵御寒冷,体表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以减少散热,保持体温。由于体表血管收缩,使脏器的血流量增加,脑组织的氧供应量也相应的增加。时间一长后,脑组织对于这种供氧状态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到了春天,气温回升,机体内的产热正好与体外环境协调而保持平衡。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不需要像冬天那样积聚热量。同时,春天的皮肤血管处于迟缓状态,体表的血流量增加,脑组织的血流量相应减少,而脑组织对于冬季氧气供应充足的依赖性尚不能很快的解除。同时,春季是“发陈”季节,人体代谢旺盛,需氧量也增大了,脑组织的供氧就显得不足,于是产生了春困的现象。
那么,如何减轻“春困”呢?一要保证睡眠,夜卧早起,克服消极懒惰的思想情绪。二要积极参加锻炼,晒晒太阳,散步行走,呼吸大自然中的新鲜空气。三要增加营养。研究证明,缺乏B族维生素与饮食过量是引发“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宜适当增加小米、麦片、豆类的摄入。同时,吃饭不宜太饱。四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换气,如不太冷,适当减些衣服,或用冷水洗脸,都会使困意较快消除。
分页标题
注意防风
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春季的气候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而数变”,如同孩儿的脸,一天能够变几变。如早上日出无风,温度适宜;中午阳光明媚,气温骤升;午后却突然起风,傍晚则寒风凛冽,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大而迅速是春天的特点之一。尽管去年是暖冬,但不少人为追求舒适的温度,仍经常使用空调,使得应该充分收缩的毛孔和积蓄的能量得不到应有的储备和潜藏。在步入春季后,皮肤毛孔按照惯例开始变得疏松,鼻粘膜对变化多、速度快的春风也难以适应……尤其是早春“风寒”的入侵,只要稍不留神,体虚者就极易患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感冒和呼吸道感染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因此,扶“正”和祛“邪”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所在。春季每天应该早起,到住地绿化多的地方或公园去,在大树下呼吸新鲜氧气,这对鼻粘膜、肺的健康十分有利;还可做“吹笛”样的呼吸锻炼,不断提高肺活量;同时对鼻腔周围皮肤进行按摩,提高鼻腔对“邪”气的防御能力。对容易患感冒、呼吸道感染的体虚者,平时每天可用黄芪、白术、防风、大枣煎汤代茶;也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蜂蜜、人参、太子参、黄芪、山药、黄精、银耳等扶“正气”的药物或食品,这对增强体质是大有裨益的。另外春季应注意保暖,注意劳逸结合,外出时要带好雨具;老人与儿童避免到人多、空气浑浊的地方去。一旦患病,尤其是老人与小孩,切忌自己滥用抗生素,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调畅情志
春季一到,为什么胃溃疡、肝病容易复发?为什么精神卫生中心的医师特别忙?为什么高血压患者的脾气特别急躁?为什么……从自然界角度来讲,一方面春天气候温差大而多变,另一方面大自然万物复苏,进入生长的季节,人的神经、血管、内分泌及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都将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恢复与自然界的平衡。对于适应性较差的人,就容易产生情绪抑郁、心情不畅的状况,出现中医所说“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症。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就是容易出现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的发作;慢性肝病患者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尤其是谷丙转氨酶升高;精神病和抑郁症患者易复发;高血压、中风患者也易发病。虽然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多种因素,但是情志波动也是一个诱发因素,尤其在春天。所以,春季调节情志十分重要。克服情志波动的最好方法在于增加休闲活动,如可以进行植树、养花、弹琴、下棋、书画、钓鱼或短途旅游等活动,努力做到心情舒畅、人际关系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