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利润率越来越底的中心问题是:见利忘义,作茧自缚。
从市场角度看,拥有实业才是根本,生产厂家的利润就是大于批发商,任凭国药集团的业务量怎么大,利润率也抵不过中石化,所以国药集团早晚要被国资委踢出直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以后,医药公司的好日子也到头了,药厂和医院摆脱了“计划”的束缚,公开拿豆包不当干粮,藐视商业的利益,甚至藐视商业的存在。就拿去年底、今年初宁夏省级招标来说,当地招标采购中心直接与药厂讨价还价,递资料、认证等环节根本不带医药公司玩。南京的商业抵制西安杨森的行为,也不过是被医院集团默许,替医院说一些医院不好意思撕破脸说的话而已。
从医院角度看,利润越多越好,不顾廉耻地攫取利润,当然医院得到的行政拨款与从药品获得的利润“后边相差N个0”;随后,掌握医院生死的一些部门,如卫生局、物价局等等也前来分脏,以至主持分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医药公司众多,大医院同事与数家商业有业务往来,药品的计划经济模式虽然打破,但是专营制度还在,医院与商业还有着依存关系。规模再大的医院也不是有着无限的销量,特别是还有社保制度规定的额度,所以各个商业都在抢夺医院有限的采购计划量,抢夺的办法除了寻求厂家给予独家经营权,就是使用价格战了。获得专营的品种毕竟是少数,价格战是主要手段,医院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
从商业角度看,没什么新鲜的,阐述“医院角度”的时候,基本都说全了,与竞争对手打价格战,首先就是削减自己的利润率,再伺机问药厂去找补。商业自己的运作成本,有时候降不下来,医院缩减库存量,要求商业及时配送,运输量增加、效率无法提高;厂家为了销量,经常给商业压货,商业增加了库房成本;医院对病人概不赊帐,不给钱就停药甚至滚蛋,给商业回款却是严重拖欠,造成商业的资金周转短缺,贷款利息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