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超市品牌集中发力多业态经营

发布日期:2010-12-31  |  浏览次数:83545

华普打造的“小型卖场”开始向中高端定位靠拢。目前,各超市似乎热衷于向多业态甚至多个子品牌发展,以让未来之路走得更宽更顺畅。华联的BHG精品超市就分为食品超市和生活超市等。不过,目前超市的品牌过于细化,各子品牌定位区分又十分模糊,超市品牌细分的探索还需在市场中磨合。

超市集中发力多业态经营

近日,华普超市朝阳门店的改造宣告初步完成。该店也是此次华普超市着力发展的“小型卖场”的样板店,另一样板店则是主营“社区超市”的万寿路店。据了解,华普超市今后会延续这两种业态共同发展的路线。华普超市在今年经历高层大换血之后,整改之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两家样板店的打造也昭示着目前超市业态细分化成为了企业特色经营的必经之路。

其实很多超市都已经开始尝试在不同地区开展不同业态的经营。今年9月,超市发甘家口店经过改造后重新开业。在卖场可以发现,改造后的超市发甘家口店形成“菜市场+社区超市+小百货”的整体购物空间。在商品定位上,以中端为主,兼顾高、低端,增加了知名品牌及单品数。不同于其他店面“社区超市”的业态定位,这里颇有打造精品形象店的意味。

很多超市尝试多业态经营,不过多数还是以自己超市的品牌为主,不会再因为拓展新的业态单独打造出一个独立品牌。但也有超市正在积极根据不同业态推广独立的品牌。

华润万家就欲将自己旗下新的精品超市品牌Blt落户深圳,而在未来3-5年,Blt这一品牌也将会在全国开设近20家门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都将逐个进入。此前,华润旗下高端超市品牌Ole已经具有了一定市场,并在北京开店。Blt精品超市被认为是华润万家Ole超市的副牌,相比于Ole的高端、奢华,Blt则更加简约、年轻化。

目前,品牌最多元化的超市非北京华联莫属。据了解,3年前,北京华联的母公司北京华联集团收购新加坡西友百货之后,就对旗下的业态进行了重组,华联“BHG”随着在广州首家门店的亮相,正式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

就在同一年,新光天地里出现了北京华联在北京开出的第一家BHG Market Place(精品超市)。该精品超市的营业面积有3000平方米,比起Ole等1500-2000平方米的面积,这里明显容纳了更多的高端商品。BHG等品牌的出现,也吸引了大批高端消费人群,可谓相当成功。随后可能因为品牌定位过于高端,BHG又在原有品牌的基础上开拓了BHG Food Market Place(食品超市)以及BHG Lifestyle Market(生活超市)。BHG品牌的细分做到了极致。

寻求差异化防市场饱和

 据了解,目前我国超市的业态细分已经基本完成,主要业态可以分为大卖场、综超、标超、便利店几种,其中灵活性比较大的是大卖场。在业态细分之后,对超市来说,其目标顾客群会更加清晰,自然很容易形成错位经营。

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高管徐耿超认为,中国的零售市场属于“区域经济”,不适合一种业态打遍天下。比如,在一个地级市内,能容纳的单业态连锁店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果单一发展难免会形成该区域内市场的饱和。所以,很多企业会选择多业态配套经营。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目前超市在经营中虽然会出现不同业态甚至不同品牌,但多数还采用的是一个超市品牌一个采购系统。这位业内人士举例,一般一个超市的采购系统可能会有4万种不同的商品,但是一般一家店面不可能将这些商品全部陈列出来,所以就会根据不同超市所处位置消费群体的不同对商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当一个卖场的商品定位相对稳定后,也就形成了业态的差异化。

不过,如果细心观察后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很多超市在细分业态时更喜欢将自己的定位向中高端靠拢。这也是目前我国零售业市场尤其是一线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

不同于二、三线城市不断上升的消费潜力,一线城市的消费能力可能在某个时期之后逐渐饱和,所以致使超市业态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再加上外资超市纷纷入驻开设大卖场,更加让大卖场之间的竞争日益升温,卖场间的同质化程度也会随之增高。同时,连锁超市在频繁的价格战中利润被大幅摊薄,所以为寻求更多的生存空间,这些连锁超市也不得不开始试水将自己的定位逐渐向中高端定位靠拢,以避开竞争惨烈的普通大卖场。目前,很多一线城市出现了家庭年平均收入比较高的群体。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也十分强烈,并且已经摆脱价格消费层次,转为重视产品质量。资料显示,这一消费群体中逾80%的人有消费高端产品的欲望。

不过,徐耿超强调,超市如果在地区范围内要强大,多业态经营就是必须的条件。如果一个超市想要跨区域经营,那么单一业态则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超市可以考虑“跨行业”

分析指出,北京华联这样过于细分化的品牌也可能会存在问题。目前,北京华联和BHG共存也一直让业界对其发展走向感到迷惑。北京华联还有数十家综超,除了新开业的丰台益城园店采用新的标识——BHG品牌外,其他店尚无动静。业内普遍认为,对于北京华联来说,目前业态这样细分也实属“无奈之举”。此前,华联一直属于百货行业,后来因为不同业态组合的需求,所以不得已让自己旗下出现各种品牌。虽然这会让消费者产生疑惑,但也会产生一种“哪里都是BHG”的效应,加深消费者认知度。分析认为,目前华联在做各种尝试,尚未定型,不过应该很快就会定型,未来也很有可能仅剩“精品超市”和“生活超市”。

类似的问题,其他超市的品牌细分时都可能面临。华润就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困扰的超市。目前华润有意开始推广旗下Blt品牌,但当这一品牌开始出现在华润旗下另一品牌Ole市场相对成熟的城市中时,如何让消费者感到两者存在定位的不同也一定是华润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而且定位偏向中高端的超市对选址、进货渠道相比普通卖场要严格。比如选址必须选择在商业最繁华地段、高档写字楼商务区或高档社区集聚地,还要根据周边不同的商圈人群配置商品。另外,由于高端超市不可能像大卖场有众多销售网点,无法依靠规模优势优化渠道,这就需要对进货渠道进行严格的筛选,尽量降低渠道风险。

所以,大多数超市还是表示,未来尽管要将自己的业态细分,但是也不会考虑单独成立一个品牌,因为就目前中国市场的情况而言,消费者如果要适应一个企业多个品牌的情况,至少还要等待几年时间。

目前零售行业想要将自己的品牌做大,在地区范围内还可以考虑“跨行业”发展。除了目前已经出现的“超市+百货”的经营业态,批发、加工、制造、服务业、房产等行业均是超市可以考虑涉足的领域。不过,前提则是要保证企业自己内部财务周期能够达到互补。据了解,这些行业中零售周期为“天”;批发周期为“月”,加工和制造业为“季度”;房产周期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