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辉瑞、默沙东和罗氏接连发起的3起超级并购令全球医药界心跳加速;今年,同样的场景在中国上演。
近期,赛诺菲-安万特与奈科明同时发布对中国药企美华太阳石以及广东天普生化的并购。紧接着,GSK宣布以7000万美元获得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还有消息称,诺华并购浙江天元依然有戏。除此之外,包括勃林格殷格翰、礼来在内的其他跨国药企也在不同的场合透露出对中国企业发起并购的意向。
并购并非从今天才开始,也绝不会这样结束,中国医药产业走进并购季节的趋势已然明朗。外企究竟是狼还是鲶鱼目前还难有结论。业内人士指出,在并购的市场游戏中,中国的医药企业应该抱有长远的眼光,师夷长技,加强自身竞争力,从而在与外企的不断博弈与抗衡中脱胎而出。
“狼”并购意欲何为?
外企并购的往往是细分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的企业,出手精准,有人因此惊呼狼来了。并购作为一种市场主导下的行为,有利于优势向强者集中,本身无可厚非。不过,外资已经占领中国医药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并购步伐又先人一步,或会相对削弱国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这一点值得关注。
《医药经济报》:跨国药企近期频频发起并购,您认为它们主要出于什么目的?有观点认为这些并购反映出中国正处于跨国药企全球产业链的整合范围之内,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王进:这些并购基本上是为了获取渠道和扩展产品线。对于外企来说,完全重新建立这样的产品线和渠道成本很高也很复杂,不如选择对具有一定的品牌和渠道的本土企业发起并购。我觉得这是他们战略上的考虑。总体来说,并购技术的无形资产的相对少一点,并购商业的无形资产和渠道的多一些。
这确实表明了全球产业链的整合。从过往的趋势可以看到,跨国企业现在主要的成长是在新兴市场获得的,表面看目前中国市场的医药消费能力不强,但是中国很多专利过期药卖得比美国的专利药还贵,所以大药厂非常看重中国医药市场的潜力,不去并购、整合、扩展,肯定要吃亏。而国内一些企业,如果短期内上不了市,又遇到资金瓶颈,也愿意被并购。
杨伟强:外国企业并购国内企业,首先是因为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扩大在中国的规模;其次是需要通过并购来补充一些产品线,或者延长现有处方药产品的生命周期;还有一种是通过并购进入一些新的领域。
我觉得这还不涉及到产业链的整合。产业链的整合是整个医药产业发展到最后阶段才会去考虑的,而现在还没到这个阶段,只是这些企业想扩大其所在市场的市场份额。
《医药经济报》:这会否进一步削弱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与国外的并购案例相比,中国企业目前的价值是否存在低估?
杨伟强:优胜劣汰是必然的结果,带来的影响永远都是两面的。一方面是削弱,但大的会越来越大。它也会带动国内企业去学习怎么在整体的布局下进行并购,怎么经营被并购企业,这也是有利的一面。
很多国家的医药产业都曾经历过这样的状态,即使是发达国家,依然会有更发达国家的企业发起并购,这完全是一种市场游戏,使企业和产业往集中的方向发展,可以提高营销、生产、科研的效率。
并购国内企业都是在合理的补偿价格内进行的,现在被并购的溢价已经很高,不存在被低估的现象。
王进:这肯定会削弱国内企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但光靠堵是不行的,一般的反垄断是在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定份额的情况下政府才会行政干预。目前的办法是中国的产业资本或者其他资本能够为国内企业提供资金,或者中国企业之间发起并购,否则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趋势不可阻挡。
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到达一定规模的并购中国还没有发生,这是因为相对来说中国企业的规模太小,还不足以吸引大药厂并购的兴趣。但我相信未来国外的大公司花高价来买国内的研发企业是有可能发生的。
低估不低估的问题,要结合时间点和市场行情来看。现在的价钱还可以,以中国上市公司目前的估值水平进行并购是不现实的。而即使低估也完全是市场行为。
工业并购趋向活跃
不管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是频频并购产生的刺激效应,未来中国工业之间的并购有愈发活跃的趋势,或许还能出现内外资同台竞购的情况。国内企业应该去学习外企在并购时的战略性规划,注重对并购对象的整合与经营。
《医药经济报》:并购将对中国的医药产业产生什么影响?外企并购频频会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企业加速兼并重组步伐?
王进:我觉得有国际化的公司介入,对提升医药行业的人员培训、规范化管理、品牌价值等。外企在中国做的研发过程也带出了一批人才。国内企业普遍竞争力弱于外企,这一点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对待。
杨伟强:对中国医药产业影响应该是利大于弊。不经过集中,中国医药市场的现状没办法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国内企业并购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并购国内企业,都是推动市场向更集中的方向发展,只有集中地不断进行,才能使产品不断更新,这应该是发展的方向。
《医药经济报》:本土企业之间的并购目前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将来工业间并购是否也有活跃的趋势?未来中外资企业之间是否会出现工业并购竞争的正面交锋?
杨伟强:当然会。就像买东西一样,大家抢着买就会带动更多的人买。当外企并购国内企业的风越吹越大时,会带动国内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并购,国内企业要注意树立整合与经营被并购企业的理念。
工业并购的正面交锋是很难发生,外企视并购为一项长期投资,出价比较高,比较占优势。
王进:中国医药工业之间的并购确实做得不够好,有些是拉郎配,或者是简单的叠加。未来几年工业间的并购应该会出现较为活跃的局面,这也要看资本市场是否认可,并购整合对股东来讲是否真的带来良性回报。
正面交锋也可能出现,究竟会是怎样的局面,要看经营企业自身的实力和质量。中国企业未来也可能会并购国外的企业或者外企在华分公司。另外,国内企业在商业渠道布局到一定程度时,要把重点转向去买好的项目、技术或研发类公司,毕竟没有研发将永远处于竞争的劣势。
《医药经济报》:您觉得外企并购有哪些方面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王进:外资企业对其并购的品牌和当地资源的整合很有经验。国内企业本身对并购还不够娴熟,还需要有一些经营理念的改变。中国企业对研发和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都不够,企业没有研发优势只能在低端领域竞争,对产品质量不够重视就没法建立牢靠的品牌和信誉度。
全球化的趋势会逐渐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中国要制造世界级的医药企业,要好好学习印度和以色列,他们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中国现在的人才队伍还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杨伟强:我国的一些企业并非没有能力去并购,但他们考虑短期利益的行为比较多,希望并购能很快产生效益。外企视并购为一种长期投资,要么借用渠道网络提高产品销量,要么是把产品嫁接到对方企业中,要么是改变生产效率。目的明确,并购与现有工作是一个整体的规划。
《医药经济报》:医药产业的集中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强者恒强,中国本土的龙头企业是否应该有所行动以主动应对,而不是被动应付?
杨伟强:在外企并购内企的过程中,国内企业要参与和应对还是有难度的。首先要付同样的价格和跨国企业竞争,其次买回来该怎么经营管理才能发挥出效益,这需要一整套的方法,经营管理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王进:国内现在的龙头企业多是强调商业并购,工业和研发方面的实力有待加强。国内对研发人才重视的程度远不如国外高,而印度在人才与国际接轨方面要比国内企业做得好。
国内企业肯定要进行外延式并购。企业小、散、乱会导致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并购是必然的趋势。